• 18阅读
  • 0回复

认真执行勤俭办社方针 广东儋县石屋大队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8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认真执行勤俭办社方针
广东儋县石屋大队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儋县那大公社石屋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集体生产越搞越好,社员生活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石屋大队地处半山区,八分山头二分地。全大队过去只有一千五百多亩耕地,产量低,稍有旱涝,口粮就不能自给。一九六四年以后,他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劈岭,兴修水利,垦荒造地。苦干了几年,在一百一十七座山头上,开出七千多亩土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六千多亩,使农、林、牧、副各业连年丰收。一九六七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上了《纲要》,年总收入达四十多万元,昔日穷山沟换了新颜。一九六八年冬,有些人认为,生产搞得差不多了,社员住有新瓦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家大业大,该阔气一点了。他们主张改建新村,盖礼堂,铺水泥路等。党支部觉得这样做不符合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原则。针对这个问题,党支部组织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教导,对照大寨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事迹,批判“家大业大,多花点没有啥”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后来,他们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就地取材,盖了一座七百多平方米的集体养猪场,修建了一百多个田头粪池。一九七○年生猪饲养量达一千三百多头,一九七一年又增加二百头,平均每户五头多。猪多,肥多,粮食增产。最近两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去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一千一百零六斤;油料、热带经济作物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向国家出售的农副产品总值达五十七万元。在生产发展的情况下,党支部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对社员生活也做了妥善安排,使社员收入不断提高。
这个大队在农业生产费用的开支上精打细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增产更多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并种了花生,去冬他们为了变二熟为三熟,还试种了小麦。在这种情况下,肥料需要量成倍增加。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积极开展积肥运动。男女社员齐出动,上山采集绿肥,家里圈猪积肥,村前村后搞土杂肥,田头地边沤制水肥。生产扩大了,农具的需要量大增,但他们也不随便花钱购买。各生产队使用的木、竹制中、小型农具,坚持就地取材,自己制造、编织和修理,勤保养维护。仅这一项,全队每年就节省开支约二千至三千元。这个大队由于处处注意勤俭节约,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去年,农业生产成本仅占农业收入的百分之六点四八。
石屋大队党支部在贯彻执行勤俭办社方针的过程中,经常教育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全大队八名主要干部,每人每年平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三百二十天以上。党支部书记胡松,被选为地委委员、公社党委副书记以后,继续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去年他外出开会、学习时间较多,但仍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三百天。党支部领导成员还带头遵守财务制度,不讲排场,不搞特殊化。
现在,全大队集体财产总值达三百万元以上,逐年公共积累已有一百万元,集体储备粮达三十多万斤。集体积累不断增长,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来,他们除了建设一千三百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以外,还用集体积累的资金购买了大型拖拉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汽车两部,电动脱粒机、碾米机、粉碎机、压胶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二十二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