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治山治水发展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9
第4版()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

治山治水发展生产
安徽繁昌县位于长江南岸,半山半圩,易旱易涝。文化大革命前,粮食最高亩产只有六、七百斤。
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成立以后,县的领导成员带领干部,翻山越岭,踏勘河流和荒山,制定了开河劈洪、打坝拦洪、建库蓄洪的规划;圩区地势高低不平、流量不一,就制定了连圩并圩、分级控制、排灌结合的规划。
长达三十华里的峨溪河是繁昌的主要河流之一,经漳河流入长江。这条河流每逢天旱少雨,河水枯竭,无水灌溉;但遇暴雨,山洪暴发,漳河水倒灌,又洪水成灾。一九六九年在县负责同志的领导下,浮山、环城、峨山、峨桥四个公社出动五千多人,顶风冒雨,战胜重重困难,仅一个冬春就建成了一座十二米高、二十五米宽的四孔闸,控制了峨溪河水,使两岸九万多亩农田免除了旱、涝和洪水灾害。
县革委会总结、推广了峨山、黄浒等社队认真贯彻小型为主的治水经验,还帮助社队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把改造自然的长期打算同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既照顾当年受益,又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年多来,全县建成了十里新江堤和峨溪河控制闸,挖河七条、挖沟渠三百四十多道,修水库三十六座,建塘、坝六千三百四十多处,圩堤普遍加高二米、培厚一倍。总共完成的土石方,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水利工程土石方的总和。目前,全县旱涝保收田的面积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一倍,全县大部分地区基本上结束了易涝易旱的历史。一九七一年在大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粮食平均亩产九百二十多斤的好收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