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在同赞比亚朋友相处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19
第5版()
专栏:卢萨卡通讯

在同赞比亚朋友相处的日子里
参加修建卢萨卡—卡奥马公路和坦赞铁路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从工作到生活经常得到赞比亚政府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赞比亚朋友对待中国同志热情真挚,乐于助人;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勤奋学习。许多动人的事例,给中国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热情友好 乐于助人
卢萨卡—卡奥马公路开始勘测时,正值当地雨季,几乎每天都有热带阵雨,地面的泥土被雨水浸泡得很松软,给交通运输和测量工作带来了困难。有一天,大雨刚过,泥泞满途,正在路上行驶的一辆中国人员乘坐的汽车陷进泥坑里,无法开动。司机下车找来树枝垫在轮下,仍然无济于事。正在这时,一位过路的赞比亚农民停下来在车旁看了一下就匆忙走开了。不一会,这位赞比亚朋友带着几个小孩赶来了十头牛,语言不通,他就用手比划着向中国司机示意:要用牛来拉车。司机明白了他的好意,就同他和小孩一道把牛套在车上,司机开动马达,牛在前面拉,这样才把汽车从泥坑里拉了出来。回到工地后,司机向其他中国同志谈起这件动人事迹时,大家赞不绝口,同时商定要带着礼物去这位朋友的家里表示谢意。第二天,司机和其他几位中国同志乘车前往,谁知车子在快到目的地时,又陷进了软泥地,开不动了。这时,他们只好把车停下,徒步走到那位朋友家里。在困难中结识的朋友,见面时分外亲热,通过翻译双方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当中国同志告别时,这位赞比亚朋友关切地问道:你们没有乘车来吗?车在哪儿?中国同志如实回答,他立即叫小孩上山又把牛赶来,同中国同志前往陷车地方,把车拖了出来。上车后,中国同志决定顺路去察看勘测线路时埋下桩子的地方的水情,以便安排下一步工作。这些桩子都是在灌木林中把树砍下后立下的。不一阵,车子开进了灌木林。由于不识路,迷失了方向,车子在密林中钻来钻去,转了好久,仍然钻不出树林,大家又急又累。就在这时,又是那位赞比亚农民发现了他的这几位中国朋友迷途了,赶忙迎上前去,亲切慰问,并且同中国朋友一起乘车到木桩所在地进行察看。中国同志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把这位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赞比亚朋友送回了家去。
修筑这条公路,需要大量的沙子。一次,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寻求适用的沙子,已经跑了一些地方,没有找着。他们偶然发现一家小商店,前去探问。店主弄清中国同志的来由后,表示要作向导去找沙源。他立即向正在选购东西的几位妇女说了几句,她们高兴地离开了,店主就收拾货物,关上了店门。中国同志虽然再三劝阻,但他坚持要去。在这位朋友的引导下,最后终于找到了合用的沙源。
刻苦钻研 掌握技术
在修建卢萨卡—卡奥马公路的工地上,中、赞两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工作,互相学习。许多赞比亚朋友在工作中刻苦钻研,经过不长的时间,就掌握了技术,成为修建这条公路的重要力量。
在蒙布瓦修配厂,有一位名叫阿隆的赞比亚朋友,和中国同志一起工作,努力学习修理汽车的技术。每次修车之前,他总是要求中国同志先简要地讲解有关技术原理和知识,再进行操作。通过结合修车实践进行学习,阿隆的技术提高得很快,不久就掌握了一般的修车技术。今年二月,他专程到首都卢萨卡参加政府举办的技术工人考试,成绩及格,取得了修理技工的资格。阿隆高兴地回到蒙布瓦,他的许多朋友都围上来向他祝贺。他感动地说:“我有一个哥哥过去给外国资本家开了多年汽车,但没有学到修车技术。中国朋友毫无保留地教我技术,我才当上了技工。”
另一位在这条公路上筑路队工作的赞比亚朋友吉迪,开始也不懂技术,但他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政府批准的正式推土机手。他激动地对中国同志说:“这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有一天,赞比亚的一位官员乔玛来听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听完之后,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殖民主义者统治我国七十年,从来没有真心地教过我们技术,只叫我们做简单的重体力劳动,做不好还要挨打受骂。今天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教给我们操作技术,而且讲解技术理论知识。中国朋友才是来真正帮助我们发展和建设赞比亚的。了解历史的人都会得出这个结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许多参加修筑公路的赞比亚朋友已经由原来的普通农民,成长为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随着公路工程的进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这支赞比亚工人队伍,不仅在当前的建设项目中作出了贡献,而且必将成为今后赞比亚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参加这项工程的一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深有体会地说:“通过我们同赞比亚朋友的共同战斗,我们亲身体验到,赞比亚人民是非常勤劳和富有智慧的人民,我们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