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大渡河上万木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0
第3版()
专栏:

大渡河上万木流
浊浪滔滔的大渡河,象暴烈的野马,在四川西部的崇山峻岭中奔腾咆哮。这条过去曾被人们看成是无法突破的水运“禁区”,解放后经过开发整治,已成为祖国西南流送木材的一条大动脉。从一九五七年开始,经这条河流输送出去的木材已有一千四百七十多万立方米,除供应本省需要外,还支援了十多个省、市。
大渡河上游两岸,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木材蕴藏量丰富。但是,这里山岭重叠,交通不便,木材无法采伐,向外运输也很困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木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这就给水运部门提出了尽快治理大渡河,利用河水漂送木材的要求。
一九五六年夏季,大渡河水运部门两个主要领导成员,带领一些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沿河进行了一次实地勘测。最后得出结论:治理大渡河困难虽然很多,但是把它变成一条输送木材的通道是完全可能的。
这年第四季度,开发大渡河的工作全面展开了。水运工人们学习当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跨过急流,越过雪山,浩浩荡荡地投入了开发大渡河的战斗。指挥开发工作的领导成员中,有一位是当年跟随毛主席长征、在这里战斗过的红军战士。他身穿一件旧棉袄,怀揣包谷粑,日夜奔忙在沿河工地上,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劳动,晚上和大家一块露宿在岩洞里。遇到困难时,他就以当年红军在这条河上战斗的英雄事迹鼓励大家。工人们响亮地提出“踏着红军的足迹前进”的口号,个个意气风发,迎着各种困难,奋勇向前。
开发大渡河水运的首要工作,是清除河中密布的礁石。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渡河百分之七十的河道在峡谷中,两岸悬崖陡壁,有些地方水流象瀑布一样,许多礁石立在河心,四周浪花飞溅,从水面上去根本无法接近。英勇机智的水运工人们,利用河面不宽的特点,在两岸架起跨河缆绳,然后抓着缆绳下到河中的礁石上,钻眼放炮,用炸药把它炸掉。
这是一项危险的工程,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在清除磨梭滩口这个被人称作咽喉地段的河心石时,共产党员、转业军人胡志均、李开明奋勇当先。他们坐着系在缆绳上的一块木板,从几十米高的岩壁上滑到河心礁石的上方,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悬空操作,往石头上打炮眼。
十多年来,沿河炸礁石的隆隆炮声,在深山峡谷中响个不停,单是炸去的礁石就有四十五万多方。一九五七年的洪水季节,有史以来第一次从上游开始漂送木材。大量木材犹如万船齐放,顺河漂流而下。
但是,这离河流畅通的目标还很远,河道的中间和两旁还有许多障碍。水运工人边整治,边生产。他们在枯水季节继续整治河道;洪水来后,就把主要力量放在赶漂上。赶漂,就是设法把搁浅在岸边或阻塞在河里礁石上的木材活动起来,继续向下漂流。被礁石阻挡而聚拢在一起的木材堆,叫做垛子。拆除河里的垛子,是一项比炸礁还要危险的工作。有一天,在青石岩滩口,出现了一个险垛,没多久就堆集了好几千件木材,足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消息传出后,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张思荣带着一个突击组坐上一只橡皮船赶来。他领着突击组爬上垛子后,和同志们一起观察、研究了垛子的结构,就动手干起来。他们刚刚操作完毕,垛子立刻象房屋倒塌一般散开了,成批的木材又开始在波浪中继续向下游滚动。
现在,沿河已修建较大的诱导工程二百四十多处,和森林工业部门一起修建公路七百四十多公里,架设桥梁五十三座。过去的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也逐步由机器代替。在河的下游地段,已修建了土洋结合的自动收漂工程三十七处,一次可以收贮木材一百多万立方。宜宾港口以下的木材转运工作,全部用机器扎筏,由轮船拖带。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漂送木材的数量大大增加,现在每年输送出去的木材要比最初的时候增长好几倍。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