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上旺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1
第2版()
专栏:

上旺新事
浙江省绍兴县的上旺大队,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这里是新茶乡。跨过进入上旺的山口,但见一山山的茶园,一蓬蓬的茶树,绿得发黑。修长的毛竹林,迎风摇曳。黑压压的松林和杂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峰。沿着山沟,向四周扩展开去,是一层层的稻田,风过处,泛起阵阵碧波。在一排排新楼房——社员的新居前面,是一片新建的茶厂,制茶机正在有节奏地鸣转……
上旺原来叫上王。解放前,人们都叫它“苦上王”。有一首民谣,描述当时的情况:“四周环山一条溪,光山秃岭无良地,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上旺”这个名字,是在它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改的。为什么要改名?看看上旺越来越兴旺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了。
一九五八年以前,上旺只有零星茶山近二十亩;现在已有五百六十九亩。这些新茶山都是在荒山秃岭上开出来的。茶叶年产量从一九五八年的十二担,上升到一九七一年的一千三百担,增加了一百零八倍。
上旺的耕地很少。一九六四年以前,只有一百五十七亩,平均每人二分二厘;现在已有二百八十亩,平均每人三分五厘。这些新造的田,都是在荒山、溪滩、废地上开出来的,人们叫它“大寨田”。还修起了十一个山岙水库,四个地下水库和许多渠道,大大地改善了抗旱防涝的条件。粮食亩产已由解放前最好年景的二百来斤,上升到一九七一年的一千五百零六斤,增加了七倍半。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程度逐年提高。大队办了茶叶制造厂,粮食、饲料加工厂。共有拖拉机、抽水机、电动机、稻麦脱粒机、碾米机、茶叶烘干机、揉捻机等各种机器九十四台。耕作、制茶、运输、灌溉、碾米等操作,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员收入逐年增加。一九七一年比高级社时增加四倍,比一九六四年增加一倍,平均每户每年收入八百零四元五角,其中现金收入平均每户四百五十元。社员的家庭副业和其他收入,还不包括在内。“好比顺头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绍兴县,人们十分称赞上旺大队的“五行稻”、“七分田”的精神。
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是大寨精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上旺人民改造着上旺的山山水水,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先说“五行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事。上旺人民为了改变每人只有二分二厘田的状况,采取各种办法,寸土必争,造田改田。他们在山岙里的一块田边,砌石填土,缩小溪沟,扩大了田面。用了二百五十个工,只能种五行稻,收三十斤谷。以后,他们又在这“五行稻”的下面,造了一个地下水库。上面盖起石板,填上厚厚的一层泥土,还是种这五行稻。八年过去了,这“五行稻”已收获了好几百斤粮食。
以后,上旺人民一直在发扬这种“五行稻”的精神。
上旺有一条溪沟,弯弯曲曲地流过稻田中央,夏天涨水时,常常冲坏稻田。为了变水害为水利,同时把乱石累累的溪滩改造成“大寨田”,从去年到今年,上旺人民用两个春天的时间,起早落夜,顶风冒雨,把一段五百多米长的溪沟搬到了山脚下,并在两边砌起石坎。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沿溪一百多亩地的防洪抗旱能力。他们还垒石填土,在溪滩上造出了七、八亩“大寨田”。
在溪滩上造田,工程非常艰巨:先要把溪沟搞平,填上一层碎石;然后再填上一层从山上挑来的黄泥,把它砸实,以防渗水;最后是填上一层从屋基地挑来的肥泥。这样造一亩田要用一千多个工。今年春天造的田,早稻已经收获。
上旺人民还采取劈山造田、废地改田、渠道造田、坟墩改田等办法,尽量扩大田的面积。所谓渠道造田,就是在渠道上面盖起石板,填上泥土,上面种稻,下面流水,把渠道从地上移到地下。
就这样,几年来,上旺新造了“大寨田”一百二十多亩。
再说“七分田”。
去年是上旺历史上稀有的干旱的一年,连续八十多天没有下雨。从六月开始,一直在抗旱。到八月初,有的晚稻田还没有种下去。党支部决定党员带头,先种磨石岗的七分田,做出样子。
这磨石岗的七分田,在一个高高的山岙里,从山沟里的地下水库挑水上山,有一里多远。
经过讨论,群众都拥护支部的决定。组织了二百三十多人参加这场战斗。提水工具不够,女共产党员潘阿荷动员妇女们把家里的担桶、水桶都拿了出来。她说:“我们种田为革命,一寸土地也不能丢,一颗粮食也不能丢!”就在一个下午,每人来回走二十多里路,挑十担水。社员们一共挑了二千三百多担,合二十三万多斤水,把这七分田种了下去。
种是种下去了,可是,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边,每天都要挑水灌田。潘阿荷带领三队妇女,天天挑水上山。她们响亮地喊出:“一颗红心两只手,抗旱抗到天低头!”还有一些男人参加挑水。一天要挑三百担水,合三万斤。这七分田是漏沙田,“日日挑千桶,夜夜归原洞”,白天把水灌下去,夜里就干了。“赤日炎炎如火烧”,地烫得厉害,有时,水倒下去,冒起一股白气。人们挑了近百万斤水,终于保住了这七分田,获得了丰收。
去年十一月,又遇干旱,挑水种麦。今年春花又获丰收。
上旺的一个共产党员说:“我们上旺过去穷,穷得有志气,今天富了,要经常想到七亿、三十亿!”这就是“五行稻”、“七分田”精神的由来!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