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沂蒙一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1
第2版()
专栏:

沂蒙一村
鲁 新
走进沂蒙山区,就看到一排排电线杆,矗立在山巅峡谷,纵横交错,伸向远方。一座座电灌站喷吐着清水,扬上高山,灌溉着万亩农田。夜晚,登山眺望,只见深山峡谷中电灯闪闪发光,照亮远近山庄。丁家庄大队,就是沂蒙山区无数山庄中的一个。
丁家庄,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公社大崮山脚下,是一个二百五十户的山庄。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好年景粮食亩产也不过百十斤。全庄一百三十户人家,有六十六户逃荒要饭,二十三户为生活所迫下了关东,三户卖掉了自己的亲骨肉,十几户绝了后。
解放后,丁家庄变了样。在党的领导下,社员们在大小七个山头上植树造林,整修大寨田,闸山河,打塘坝,建水库,生产形势一天比一天好。
近几年来,为了尽快地发展山区的农业生产,国家又在沂蒙山区架设了高压电线。巨大的电流给丁家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去年干旱时,两座电灌站昼夜不停地抽水,灌溉层层梯田,战胜了干旱。后来,发生了虫害,社员们又在山上山下拉了电线,设立“夜光捕虫灯”,很快消灭了虫灾。全大队的粮、棉产量都跨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今年夏末秋初,这里近两个月没下透雨。但是,电灌站的电闸一开,清水顺着渠道流,满坡庄稼绿油油,丰收在望。
这个大队不仅浇地用上了电,粉碎、磨面等粮食加工也都用上了电,使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耕地、收割、运输,也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连年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全大队现有储备粮三万斤,公共积累十三万余元。
社员的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家安上了电灯,街上有了路灯。社员劳动一天之后,有的到夜校学政治,学文化;有的到俱乐部唱歌、演戏;有的坐在电灯底下听着收音机,谈天说笑。
一个安静的夜晚,社员娄家礼一家子孙三代,坐在电灯底下听收音机里播送的革命样板戏。看到这个幸福景象,娄家礼老汉高兴地捋着胡子说:“我活了近七十岁,经历了几个朝代,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这都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好啊!”他摸着身边小孙子的头,亲切地对他说:“你是不知道呀!解放前,咱这里的地是瓢一块,碗一块,山是秃山秃岭。如今梯田一层层,山岭穿上了绿衣裳。过去,咱穷人吃不饱,穿不暖,逃荒要饭。如今,冬有棉,夏有单,小囤流,大囤满,年年有余粮,手有存款。过去连个煤油灯都点不上,如今家家装上了电灯,夜里照得象白天。想想过去,比比现在,真是一个地狱,一个天堂!你长大了,要好好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