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祖国矿山的主人——记通化铜矿工人为革命采矿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2
第2版()
专栏:

社会主义祖国矿山的主人
——记通化铜矿工人为革命采矿的事迹
通化铜矿是吉林省“工业学大庆”的一个先进典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个矿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生产徘徊不前,几乎年年亏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矿革委会成立以后,矿山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九七一年铜精矿产量超过原设计能力的两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跨进了全省先进单位的行列。
象钎子头一样冲在前
一九六九年春天,党的“九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传到矿山。矿革委会发出号召:“大打翻身仗,摘掉亏损帽,用实际行动向‘九大’献礼。”整个矿山沸腾起来了。
这个矿的含铜矿脉薄,过去由于作业面幅度设计得比较高,开采的矿石中夹杂着大量的无铜废石,对全矿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极为不利。矿工们为向“九大”献礼,下定决心要敲掉这只“拦路虎”。二坑口首先传出了捷报:老工人吴泰有压低作业面,把采出来的矿石品位一下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为大幅度增加生产和降低成本闯出了新路。
从听到吴泰有提高矿石品位那天起,革委会主任王益昌就不止一次地来到吴泰有的作业面。他看到这位四十五岁的老凿岩工,把作业面的高度从一米五压低到一米二,甚至到一米,直不起腰,就蹲着、坐着干活,汗珠挂在他的额头,也顾不得抹一下。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忘我地劳动呢?吴泰有乐呵呵地对王益昌说:“少慢差费的路不能再走了,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干,力争上游,就要象咱这打眼的钎子头一样,吃苦的,碰硬的,冲在前,拚在前。”看着这位倔强的老矿工,听着他响铮铮的话语,王益昌深受感动。钎子头,这是用特殊钢材制成的,它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矿上有这么一批象钎子头一样的工人,何愁生产搞不好!
在矿革委会的号召下,一个学习吴泰有的热潮掀起来了。
可是,也有人说:“吴泰有的个子小,压低作业面他能干,别人干不了。”这话传到共产党员、身高一米八的范永生耳朵里,他想,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坚决支持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新生事物。他几次不声不响地来到吴泰有的作业面,一边学一边干。不久,范永生的作业面也压得和吴泰有一样低了,而且还把吴泰有的经验向前推进了一步,摸索出了一套新打眼法,把采矿量由过去的三十吨提高到了一百三十吨。一米八的高个头,在这样低的作业面里抱着几十公斤重的凿岩机干活,连擦汗水都嫌伸不开胳膊,难道不艰苦吗?范永生回答说:“多吃甜的多长肉,多吃苦的长骨头,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吃点苦心甘情愿。”
吴泰有、范永生的事迹,鼓舞教育着全矿职工,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具有钎子头性格的人。他们的经验在全矿迅速开花结果,矿工们不怕艰苦,自觉地压低采幅,减少废石,提高品位,矿产量急剧上升。
要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
通化铜矿的工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办好社会主义矿山,必须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许多矿工努力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随时观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二坑口凿岩工王凤元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工人。
王凤元看到大打矿山翻身仗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生产蒸蒸日上,恨不得把浑身的劲儿一古脑使出来。可是,就在他们埋头苦干的时候,井下却常常发生些不顺心的事:凿岩机干得正欢的关口,风力突然小了;满心想多放几炮,导火线却没有了;大量矿石急需运出,矿车又坏了,甚至还出了生产事故。
矿的主要领导同志来到这个坑口,发动群众,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怪事原来是暗藏的阶级敌人捣的鬼。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深深教育了王凤元。他说:“干社会主义,总是有人反对,当矿工就要一只眼盯着矿石,一只眼盯着敌人,在阶级斗争中要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
王凤元当了坑口领导成员以后,有一次到兄弟单位去学习,在展览室里看到一个走上错误道路的青年的日记。王凤元心里想:这个青年受了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咱矿上的青年要不抓紧教育,不也会出这样的人吗?回矿第二天,他就把行李搬进青年工人的集体宿舍。上工时,他跟大家一道劳动,下工后,组织大家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增强了青年工人抵制歪风邪气的能力。
为社会主义增添力量
通化铜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平平凡凡,可是干起来却是那样一心一意,实打实着。
一九七○年春,为了增产矿石,矿上决定抢建一口箕斗井。在贯通箕斗井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王世教不畏艰险,冒着顶盘巨石塌陷的危险悬空作业,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人们的赞扬。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老工人刘德和,为保证王世教的安全,在井上默默无闻地观察提升吊罐的钢丝绳。王世教从五点干到深夜十一点,刘德和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也从五点看到十一点。
在一坑口,有个年过半百的老工人。他每天早来晚走,不声不响地提盏矿灯,背着工具兜,跑遍条条巷道和各个掌子头。看到被丢弃的一根道钉,一个废钎子头,他都把它拣起来。有的东西淹在水里,他就捞上来,埋在废石里的就抠出来。这位老工人就是扛钎工王守才。几年来,他共拣回道钉三千多斤,钎子钢二千多斤,风门水门二百多个,还有弯头、铁管等近百种废旧材料。他把损坏的修好,把残缺的配好,每当电耙工、凿岩工、支柱工少材料、缺零件,他就把拣回的这些材料、零件给送去。
刘德和、王守才兢兢业业地对待平凡工作的态度,反映了矿工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过去,通化铜矿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大量的矿粉被抛弃在采区的各个角落。革委会成立后,许多工人经常到废旧采区去扫矿粉,见到残留在岩石上的脉条,那怕只有韭菜叶那么宽,也要把它砸下来。四年来,他们回收的铜矿粉相当于全矿过去一年的产量。
这个铜矿的选矿采收率按规定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但是,选矿工人并不满足于完成这一指标,他们说:“我们只有增产千吨万吨的义务,没有浪费一斤一两的权利。”工人们为了精选采出来的矿石,把许多机器部件改了又改,潜力一挖再挖,就是流到浮选板上的一点矿浆,也要弄回浮选槽里。就这样,他们终于把采收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