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翻身农奴艰苦奋斗结硕果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澎波农场战胜严重灾害,高寒地区九千多亩冬小麦亩产四百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3
第1版()
专栏:

翻身农奴艰苦奋斗结硕果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澎波农场战胜严重灾害,高寒地区九千多亩冬小麦亩产四百斤
据新华社拉萨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日电 西藏生产建设部队澎波农场认真实行农业“八字宪法”,今年战胜严重干旱和冰雹,使九千五百四十亩冬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四百斤,其中两千五百亩平均亩产超过六百斤,八百亩平均亩产八百六十斤,四十三亩上千斤,创造了高寒地区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的新成绩。
澎波农场地处海拔平均三千八百五十米的高寒地区。这个农场的工人、军垦战士百分之九十八是藏族翻身农奴,他们祖祖辈辈种植青稞。一九六○年建场以来,他们曾连续几年试种冬小麦,但都失败了。高寒地区能不能种冬小麦?场党委认真总结了前几年种冬小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生搬内地的种植方法,没有结合高寒地区的具体情况摸索种植冬小麦的规律。一九六六年场党委决定重新开始试验,在第十生产队试种了四十五亩冬小麦。他们根据高寒干旱,无霜期短、日夜温差大等特点,采取适当提前播种期,保护麦苗安全越冬,适时灌水等措施,夺得平均亩产六百七十一斤的好收成。但是,有人说:“十队海拔只有三千八百一十米,其他队比十队地势高,不能种。”为了大面积推广冬小麦,场党委又选择全场地势最高(接近四千米),土质、水源条件较差的第七生产队,试种了一千一百亩冬小麦,在严重干旱情况下,平均亩产仍然达到三百九十六斤。
澎波农场六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寒地区不仅能够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而且能够达到高产稳产。第十生产队从一九六六年开始播种冬小麦,六年来,年年平均亩产都在五百斤以上。去年还有八十三亩平均亩产九百斤以上。一九七一年,全农场十一个生产队,种了九千五百四十亩冬小麦,各队平均亩产都是四百至八百斤之间,比青稞产量高二至四倍。
为了在高寒山区夺得冬小麦高产,广大军垦战士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第五生产队巴亚生产组,只有二十八个劳动力,他们从地里背出二十万筐石头,又背进二十万筐土,把分布在几里长的八百多亩土地,整治成大寨式台田,保证了冬麦高产。各生产队都以巴亚生产组为榜样,改良了土壤。大面积种冬小麦,水是个很大的问题,一亩冬小麦地的需水量比青稞多一至二倍。场党委先后集中一千多人苦战了两个春天,修成了一条长达四十二里的排灌干渠,为扩大冬麦播种面积创造了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