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一个村剧团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10-22
第6版()
专栏:

  一个村剧团的成长
李萍
河北束鹿县伯村的一个剧团是在一九四四年成立的。那时演个戏,东借布棚,西借门帘,什么也没有。但现在他们已有了红、黄、蓝、灰等各色鲜艳的幕布;锣鼓、琴、笛、以及化装用品样样俱全了。不过购置这些东西,并不是村里开支,而是剧团团员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反黑地”斗争时,群众当时不愿要的八亩坏地,给了村剧团,他们欢喜地把它当成家业。平时,人们都去歇晌,乘凉了,他们却集合起来下了地。这样种了二年,便给剧团挣下了这份家当。演员李造深、李祥生等四人会木匠活,利用歇晌时把些不成材的木料,东凑西裁的作成了门窗等布景设备。大伙羡慕提琴声音好听,李祥生把提琴的尺寸作了衡量,经过了半个月时间的研究,终于作成了,鲜红的颜色,系着四根光亮的钢丝弦,拉起来和买的一样。团员胡琴少等人找了竹筒和蛇皮,作成了四个二股子一个瓢琴。大家感觉剧团没个合适地方,就把村中几间喂过牲口、房顶露天的五间破房,在今秋下雨不能下地的时候,大家齐动手,两天就收拾好了。这就是现在剧团的所在地。一个美丽的家业,就在这些男女庄稼汉的手下创立起来了。
一九四四年,日寇还统治着这块地方,村周八里远都是敌据点,岗楼林立,但这些不甘受压迫的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了剧团,同时有不少演员又是游击组员,晚上排剧,敌人来了就打,并常和游击组、区干部配合着,深入敌人心脏,开展政治攻势,作了不少次演出,揭穿敌人阴谋,教育敌伪人员,启发群众斗争情绪,坚定胜利信心。后来,土地改革,参军运动,大生产运动,每个工作阶段都作过演出,而收到不小效果,如给四纵队补训兵团出演了“大嘴回家”(反对开小差的剧)以后,部队首长来信说:“你们演的真好,战士们都说开小差真丢人,可不能开小差。”今年开展一碗米运动支援水灾区,他们组织了秧歌队在街上宣传,当天就募集了四百多斤粮食。村剧团已成了村中推动工作的一个有力的支柱。
他们所以能够在这五年来,几乎每天晚上都集体排剧、学习,主要是他们积极的参加生产,博得了家长和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十八岁的闺女李藏印,早先家里穷,平分土地时才分下几亩地,一家五口人主要是靠她织布过活,她每天晚上从剧团回去,还要纺线或织布,今年用她织的布和别人伙买了一头驴,伙打了一眼井。大秋里她还抽空给人掏谷子,摘棉花。戏剧队长李进发,家里七口人种着二十亩地,每天都是天不亮就下了地,连吃饭都不顾的回家。由于他的勤劳,今年种的四亩半棉花,每亩能摘一百九十斤。秋天下雨不能下地,他抓紧压绿肥十五六车,总之剧团里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努力劳动,因此没有人不说这是些好闺女和好小伙子、过日子的能手。同时学习已成了他们的习惯,一天不去心里就不痛快。学习课程,是经大家讨论出来的,有识字、讲报、珠算、排剧、学剧词、谱,谁会什么就教什么,不会什么就学什么,谁也是先生也是学生。不识字和上过一二年小学的二十九人,已有四人能完全看懂剧本,十六人能看懂一半多。上过四年小学的十五人,都能看剧本、报纸和讲报;四人学会了识谱,八人学会了珠算的加减乘除法;除去九个老人不识字外,青年们已没有不识字的了。又由于经常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所以剧团内部是一片团结互助景象。如演员李小周病时生活困难,剧团里自动发动了内部输捐,予以帮助,演员李振渺生活苦,大家凑了一石六斗麦子借予他搞生产。在平时的生产中,也采取了小型的临时互助。他们的团结并不是一团和气的,而是每礼拜有一次检讨会,不断的改进着自己。剧团开始成立时,曾把三个作风不正派的分子清洗出去,始终保持着组织的纯洁和巩固。由于逐步的提高,已有十三个演员被提拔为脱离生产的干部,十一人被提拔为村干部。
翻身后的农民迫切的需要文化娱乐,这是剧团巩固和扩大的原因之一,老一辈的都认为自己的子女到剧团去是光荣,五十多岁的李老朋,天天到剧团里去唱,每晚上都有人围着看他们排练。从剧团的发展上也可看出来,十九个妇女演员,有十三个是去年和今年新添的,现共有四十八人了。
村剧团已成了全村群众的娱乐场所,也是一座学校,他们以人民的声音来恢复一天的疲劳,追求着进步。一九四九、十月十五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