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急流险滩变通途——记治理沅水的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4
第2版()
专栏:

急流险滩变通途
——记治理沅水的成就
激流千里换新貌
在湖南省西部,一条汹涌的激流,穿过崇山峻岭,一泻千里,注入“八百里洞庭”。这就是著名的沅水。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区,流经黔东、湘西的三十五个县,干流全长一千零五十公里。沅水属山谷性河流,流量大,河道弯曲,险滩多,仅湖南省境内的五百多公里干流,就有一百二十八处险滩,平均四、五公里一处。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政府从来不整治航道,沅水的航运条件十分恶劣,每年只有洪水季节可以通航,而且翻船、触礁等事故层出不穷。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湘西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对沅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使这条激流改变了面貌。从去年起,沅水在湖南境内的干流和一部分支流,都可以通航了。一九七一年沅水的货运总量达一百二十一万吨,为解放初期一九五○年货运量的十倍,为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一倍多。沅水已经成为湘西交通的大动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年夏季,我们从沅水下游的起点港常德市出发,乘轮船溯江而上,直达上游的黔城镇,全程将近五百公里,看到了沅水经过整治后的崭新面貌。
瓮子洞是沅水一个著名的险滩。这里河床陡斜,水势湍急,恰似瓮子口一样。船上滩就象往瀑布上爬。在近两年中,除了采取炸礁、掏床等措施进行整治外,还安装了牵引船只过滩的动力绞滩机。这天,我们看到十多艘准备上滩的船,依次排列在河心,一艘接一艘地很快就被绞滩机牵引着冲过险滩,继续向上游进发。过去,一艘小小的木帆船,也要二十多人拉纤,用一个多小时才能过滩。现在船工们只要开动绞滩机,船只就能很快地越过险滩,既安全、省力,又省时间。
沅水的另一个名滩清浪滩,是沅水最大的滩,长达二十多公里。这里水流湍急,礁石密布,航行十分困难,滩上至今还有历代沉船的残骸。但是,现在淤渍的地方得到了疏通;流态紊乱的地方经过修筑石堰,使河水汇流归正,提高了水位;密布的礁石有许多已被炸药炸掉,好些险段还设置了航标。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险患。过去行船经过清浪滩时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没有了,船工们现在驾着满载货物的船只不慌不忙地在这里来往行驶,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繁荣的沅水两岸
开发沅水,对促进湘西地区的经济繁荣有重大意义。沅水现在担负着黔阳地区百分之七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百分之四十的货运任务。人们曾经这样地比喻:整治好沅水,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湘西大宝库的钥匙。湘西(包括黔阳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和汉族聚居的大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材、野生经济作物、林副产品和矿藏资源。沅水经过整治后,单是黔阳地区的木材输出量,一九七一年就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楠竹输出量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国家支援湘西的化肥、农药及其它生产资料,往往不能及时运到,甚至误了农时。现在就大不相同了。去年春天,这个地区调进的六万吨化肥赶在春耕之前及时运到,对全区二百万亩早稻丰收起了很大作用。
沅水增加通航时间、扩大通航范围以后,有力地促进了湘西工业的发展。沿岸出现了许多新的工业城镇。溆浦县的大江口镇,几年前还是一个渡口集市,人口不到两千。现在这里建了码头,和公路连接起来,成为附近几个县水陆交通的枢纽,只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一个拥有水泥、维尼龙、化工、炼油、机械等几十种工业的城镇,人口增加到几万人。
紧靠沅水的偏僻山城洪江,历来是黔湘边境的木材集散地,又是制造竹木器的手工业市镇。过去由于上游河道不畅通,洪江至常德间每年只有洪水期能通行三四个航次的帆船。整治河道后,每年通向常德的轮船就达二、三十个航次。交通条件的改善,为这个资源丰富的山城发展轻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这个手工业城镇已成为一个出产纸张、陶瓷、玻璃、塑料、肥皂、火柴、电池的轻工业城镇。
为人民治河 靠人民治河
沅水的治理,是在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
早在一九五五年,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沅水的治理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象沅水这样的山区河流,民间运输占主要地位,治理后国家收益不大,不如发展公路运输,由国家直接经营,收入大,利润高。但是,更多的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指出,贯穿湘西全境的沅水干流和它的七条支流,长达三千多公里,成为天然的交通网。这样丰富的水利资源不去开发利用,是极大的浪费。特别是,整治沅水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开发湘西,帮助兄弟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问题。仅仅着眼于利润大小,是错误的。
思想明确了,交通部门就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地干起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局局长桑满树,带领一些同志下河跟船工共同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他和船工并肩摇橹荡桨,又和工人们一起,拉着沉重的纤绳,在悬崖峭壁上匍匐前进,往返几百里,访问了沿河的贫下中农、放排工人,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为制定整治酉水(沅水支流之一)的方案作好了准备。他们还派人去四川乌江学习治河经验,回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了具体的整治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酉水上治好了四个险滩,筑拦河坝七座,疏通淤塞的河床多处,安装绞滩机三台,使过去仅能走木帆船的河道可以通行轮船了。一九六五年春季,轮船第一次驶进酉水时,群众夹岸欢呼:“毛主席万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整治沅水的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一九七○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整治沅水工程指挥部,具体领导这项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沅水流域进行调查研究和勘测工作,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总结群众的治河经验,确定了国家治河专业队伍与人民公社治河队伍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勤俭治河的治理沅水方针。
从一九七○年初春开始,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沅水流域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开赴工地。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炸暗礁,疏航道,筑石堰,安装绞滩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治河斗争高潮。
辰州滩过去曾被认为是无法整治的险滩。滩上最险的一处地方名叫蛤蟆口。为了调节流速,提高水位,消灭漩涡,计划在这里筑一道石堰,但一直找不到筑堰的适当位置。后来,工地支部书记访问群众,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船工吕老六,请他当顾问。吕老六当舵工六十年,对蛤蟆口每一个地方的水深、流速、地质结构和有多少暗礁,都了如指掌。有关部门根据他提供的情况确定了筑堰的方案,终于很快征服了蛤蟆口。
经过治河专业队和各族民工两年多的苦战,沅水现在已有百分之七十的险滩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安全航行的标准,其它险滩的航行条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整治沅水的同时,这个地区的航运部门和人民公社、城镇集体运输单位,还添置了大量的轮船、木帆船和机帆船。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阳地区和常德市一九七二年六月的统计,现在这些地区拥有的木帆船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拥有的轮船和各种机帆船比一九六五年增加十一倍。
整治沅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就整个整治计划来说,还没有全部完成。湘西各族人民决心再接再厉,继续加强整治工作,把沅水建设成一条一年四季可以通航的“水上铁路”。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