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精心施工 一丝不苟——记战斗在新建铁路线上的铁道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4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精心施工 一丝不苟
——记战斗在新建铁路线上的铁道兵
在崇山峻岭间,新建的铁路正穿山跃崖向前延伸。
正午,骄阳似火。在刚铺好的轨道上,涂满沥青油的枕木冒着熏人的蒸气。一位年近半百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指挥员,头戴藤盔,满身油泥,和战士们一样紧握着橇棍,在这里敲敲,那里整整,不时俯身在枕木上使劲地拧道钉。
这是铁道兵某部团长朱章明带领战士们在检查铺轨质量。二十多年来,朱章明为人民修铁路转战南北,总是以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从事工作。来到新线后,他一直深入施工第一线,经常对战士们讲铁道兵部队重视施工质量的光荣传统。每当铺轨机铺完一段钢轨,他都要亲自检查质量是不是符合标准。
在新建铁路的工地上,到处挂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等标语牌。许多象朱章明那样身经百战的老干部和富有经验的老工程师,翻山越岭,在现场精心指导施工。施工部队的指战员,一丝不苟地在筑路基、挖隧道、架桥梁。
还在动工之前,铁道兵指战员就为保证工程质量付出了心血。修铁路是由设计单位负责设计,施工单位照图施工的。但铁道兵部队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到了施工现场,总是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对原设计进行复核。有一段路基依山傍水,地质情况复杂。铁道兵某部来到这里后,共产党员、老工程师沈其勋照例带着“三结合”改善设计小组,到现场反复勘测。他们发现,按原设计施工,从长远看留有后患,可是要改变原设计,得付出艰巨的劳动。究竟要不要改呢?沈其勋坚定地回答: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为了千秋万代造福于人民,一定要改!于是,沈其勋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改善设计上。白天,他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带着改善设计小组的同志攀峭壁,下冰河,逐段查清地质变化情况;晚上,他们在帐篷里翻阅资料,精心计算。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一个更适合于这里地质情况的新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下,这个新的设计方案修订得更加完善,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实施结果,既节省了投资,又免除了后患。
铁道兵某部三营负责施工的一段路基,要从一个杂草丛生、方圆好几里的烂泥潭里通过。这里潭深数丈,泥烂如胶,人走上去直往下陷,当地群众有人把它视为不可逾越的“禁区”。但困难吓不倒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他们决心在烂泥潭里修出高标准的钢铁大道来。
征服烂泥潭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用锹铲、镐挖、手抠、肩挑,一身汗水一身泥,硬是把几丈深的泥巴清除得干干净净,让烂泥潭露出坚硬的底层。然后指战员们到远处的溪水里捞来鹅卵石打底,接着填土打夯。他们打的是“鱼鳞夯”,按照规定,后一夯要压住前一夯的三分之一,有时,一夯下去稍偏一点,没有压够尺寸,他们便立即重夯一下,决不马虎。就这样,一层卵石一层土,一层一层夯上去,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征服了烂泥潭,把钢轨铺在高质量的路基上。
战斗在隧道里的铁道兵战士,为了确保被复隧道的拱壁的质量,经常钻进又闷又热的模型板里,全神贯注地捣固混凝土,有的手指捣得鲜血直流也不愿下来休息。某部十一连负责一座隧道的被复工作。一次,在拱壁最难捣固的地方出现一些“蜂窝麻面”。战士们不畏艰苦,三番五次钻进去,反复捣固,直到把那块“蜂窝麻面”捣光,才继续往前被复。这个连队保证被复质量的事迹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桥梁工地上,筑路军民日夜奋战,从山上采来了坚硬的石头砌桥墩。一天晚上,月色朦胧。共产党员、班长赵恒光和战友们挑来了一担担清澈的泉水,把事先选好的石头擦洗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泥巴带上桥墩。这一夜,砌桥工程进展很快,一连砌了好几层。黎明,大家下班回去休息了,赵恒光这位平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想到晚上光线不好,说不定用料有不合标准的地方,决定留在工地再作一次质量检查。
初春的早晨,山风习习。经过一夜奋战的赵恒光迎着朝霞,精神抖擞地登上高高的桥墩。他攀在脚手架上,看看这里,摸摸那里,仔细地检查着新砌上去的每块石头。突然,在第七层上发现一块石头有点异样。他掏出锤子敲了又敲,认真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出这是块风化石。他飞快地奔回驻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战友们。大家二话没说,立刻返回桥梁工地,一齐动手拆下了那块风化石,换上了一块优质的大青石。
现在,大桥修好了,雄伟、坚固地屹立在峡谷激流上。赵恒光和他的战友们又背起行装,以同样高度负责的精神,走向新工地,去修建另一座钢铁大桥。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