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我们学会了放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4
第4版()
专栏:

我们学会了放羊
总后勤部某马场女放牧班
羊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这里面有不少门道,你不认识它,就不可能养好羊。
我们没有养过羊,把放羊想得挺简单:放羊么,谁不会,把羊赶出去吃草不就行了吗?一接触实际后,却尝到了另一种滋味,五六百只羊,放出去一大片,你往这边赶,它往那边跑。我们当中几个年纪小的气得掉眼泪。可是,一看老牧工,鞭子一扬、口哨一打,羊群就乖乖地听摆布。我们向老牧工请教。老牧工说:放羊得摸透羊的脾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羊不象马那样性烈、胆壮,又不象猪那样拙笨懒散,它们的性格比较温顺,胆子比较小,喜群不喜单,一般不单个跑,不脱离整群。头羊走到那里,群羊就跟到那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总结了两句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拦羊先拦带头羊。
喜欢群动,是羊的一个共性,但每只羊也有其个性:有的比较“老实”,有的则比较“调皮”;有的吃草时,齐茬茬往前吃,有的则这里嚼一嘴,那里啃一片。过去,我们总认为,老绵羊、老绵羊,越“绵”越驯服越好,对那些爱跑的羊,就不喜欢。放牧时,总怕羊群跑散了,所以,总是把羊赶得挤到一块。结果,人累得慌,羊也吃不饱,有的羊还掉了膘。从主观愿望来说,是想把每只羊养得肥肥壮壮的。可是,“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经过调查发现,掉膘的,大都是我们认为比较老实驯服的,不爱跑、挤在一块的;而那些比较“调皮”的,爱跑难拦的羊,大都吃得鼓鼓圆,长得油光光。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绵羊不一定越驯服越好;放牧时,应该让羊的自由活动的场地大一点。以后,通过不断地向老牧工学习和在实践中摸索,逐步掌握了放牧的方法,就是人站在羊群前面,掌握好领头的羊,让羊群一条线式地摆开,边走边吃。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草场,防止有些羊这里一嘴,那里一口。在比较宽阔的草场,把羊群撒开,分布均匀一点,让它们去赶草吃,不要老跟着屁股撵。这样,羊吃得舒服,人也比较轻松。
羊的生长发育还受环境、气候、水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变化,放羊的方法就应该不同。一般来说,由于我们这里的草原气候比较干燥,低洼地方的草往往比高坎地的草丰茂、水分多,羊也爱吃,但这不是绝对的。遇到下雨天时,羊就比较喜欢吃高处地方的草。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一下雨,低洼地的积水多,草上沾的泥土多,羊不喜欢吃不清洁的草,吃了也容易坏肚子。所以,在雨天,就得把羊赶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一年四季草、水情况不同,对羊的放牧饲养方法也要求不同。当地老牧工根据四季的气候、水、草变化情况,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春放平地,夏放阴洼,秋放茬地(收过庄稼后的地),冬放阳坡。”我们通过实践,感到这是符合实际的,管用的。
我们从不会放羊到会放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只要勤实践,多思考,摸着事物的规律性,就能取得做好工作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