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听这样的课格外亲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5
第2版()
专栏:

听这样的课格外亲切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员 郑建华
今年四月初,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的教导,来到东风市场,向商业战线上的革命职工学习,并学习写作。
开始,我们小组到了鞋帽部。在劳动中,售货员给我们讲了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我决定写售货员同志为顾客订做畸形鞋的事迹。根据老师课堂上讲的故事情节要曲折完整的道理,我在安排情节上花了很大功夫。初稿写出来了,情节倒是挺曲折,可是仔细一看,却只见事不见人,先进人物的形象不鲜明。老师看完后,问我故事中的主人公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我说不清。老师指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这期间,老师又请浩然同志结合他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给我们讲课。他指出:写革命故事要抓住人和生活细节,并着重讲了塑造人物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听了这样的课,觉得就是解决问题。
我们又到工人同志中去,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注意捕捉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的新思想、新作风,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这样,出现在笔下的师傅的形象比初稿就完整、生动了。
稿子写出来之后,老师全面地分析了文章中的语言和语法错误。过去在学校里,老师分析句子,讲的是别人的例句,分析的是别人的错句,听了总感到印象不深。现在老师结合同学的文章进行分析,讲的是同学自己写出来的句子,听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收获就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