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边疆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记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5
第3版()
专栏:

边疆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
——记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干部
“老大难”难不倒刀育才
去年七月,勐腊县的晚稻栽插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可是,勐捧公社勐满大队的一个傣族寨子上曼粉生产队,才栽插了三分之一。这个生产队历来阶级斗争情况复杂,是个“老大难”单位。为了摸清情况,傣族干部、县委副书记刀育才决定亲自去走一遭。
刀育才一到上曼粉,看到在稻田里插秧的只有很少几个人,一打听,大部分社员都到“学习班”里“学习”去了。原来,寨子里有个反动头人,平时假装老实,实际上经常在群众中说什么“山上石头坡下滚,天下傣族一家人”,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模糊群众的阶级斗争观念。他有个女婿,被群众称为“头人姑爷”。他们两人串通一气,用酒肉引诱了年轻的队干部波玉丙,同他结成了“波秀”(亲如手足的朋友)。翁婿二人借着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政治可以冲击其它”的反马列主义黑货,说生产队长波香万抓生产是“不突出政治”,阴谋把对他们一直保持着警惕的波香万攻下台。他们利用办“学习班”的名义,蛊惑群众,想让反动头人的女婿出来当队长,并策划把那个反动头人的地主成分改成下中农,为在上曼粉生产队复辟资本主义“搭梯子”。
刀育才一进寨子,好几个老贫农立即聚拢来说:“你来得正好,反动头人想翻天哩!”他们把反动头人的阴谋活动,原原本本告诉了刀育才。刀育才想:打倒坏人并不难,“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他和老贫农们商量后,决定也办一个学习班。
寨子里办起了两个学习班。反动头人操纵的“学习班”讲的是复辟资本主义,刀育才办的学习班讲的是阶级斗争。他引导大家回顾了上曼粉阶级斗争的历史,把往日的阶级仇、血泪恨一件件地摆出来,擦亮大家的眼睛。第二天消息传开了,晚上大多数社员都挤到刀育才的学习班来学习。第三天夜晚,全体社员,连受骗的青年干部波玉丙也来了。反动头人操纵的那个“学习班”,只剩下他和他的女婿。
这天晚上,在刀育才办的学习班上,由波玉丙的父亲波喊万和母亲咪喊万给大家讲课。解放前,波喊万、咪喊万和咪喊万的姐姐,因为交不起官租,反动头人就说他们三人是“琵琶鬼”,把他们撵进深山老林。他们在深山里吃野果、披树皮,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不久咪喊万的姐姐就连饿带病死了。解放后,波喊万夫妻俩才被接出深山,重见光明,生了波玉丙。两位老人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大家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纷纷起来揭发反动头人的罪恶活动,波玉丙也痛心地流下了眼泪。在第五个晚上,波玉丙揭发了反动头人和他的女婿拉自己“下水”的经过,给全队社员上了一堂深刻的阶级斗争课。在事实面前,阶级敌人散布的反动的人性论被彻底戳破,企图篡权复辟的阴谋也全部被揭穿。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反动头人和他的女婿被揭发以后,全队五百多亩晚稻秧,在七天内就栽插完毕。这个有名的“老大难”单位,也摆脱了后进状态。
重写象明山区种植学的杨顺祥
象明山是西双版纳有名的高山,气温低,人们从不种植水稻。山顶上的彝族寨子瓦弄生产队,历来都是刀耕火种,靠种些旱谷维持生活。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在象明山上开了梯田,试种水稻,但稻粒不满,穗不低头,亩产量只百斤左右。
瓦弄生产队的彝族政治指导员杨顺祥,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就带头在山上试种水稻,想从中闯出一条在高寒山区夺取高产的路子来。由于没有经验,仍用种旱谷的老习惯种植水稻,结果连续三次试验,稻穗依旧不低头,增产幅度不大。有些人灰心了,他们编了一首歌谣:“象明高山平云头,种出谷子不低头;要想水稻产量高,除非高山低下头。”
杨顺祥在困难面前没有后退。他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的教导,对前几次的试验进行了具体分析,决心用实践第一的观点继续试验,一定要让稻穗低头,产量翻身,重写象明山的种植学。一九七○年,在其他队干部的支持下,组成了由杨顺祥负责的有老农、青年和干部参加的科学种田小组,进行第四次水稻种植试验。这次,他召开了四次老农座谈会,虚心听取老农们的意见。经过集体研究,认为这里气温低,前几次种籽撒晚了,等到稻子抽穗灌浆的时候,天气已冷;要使籽粒饱满,稻穗低头,应该把种植的节令适当提前。
这一年,杨顺祥和社员们提早二十天犁田,六月前栽完秧。除草、追肥、管水,每个环节都抓紧。果然,稻子一天天茁壮成长,按时抽穗扬花,灌浆结实。这一年,四亩水稻平均亩产八百六十四斤,稻穗在象明山低了头,在整个山区开创了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历史。
为革命勇于负责的咪玉香
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工作委员会委员、勐腊县勐仑公社曼边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咪玉香,是一位为革命勇于负责的傣族女干部。
去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咪玉香在大队值班,电话上传来了上级关于早稻合理密植的指示。曼边大队前两年推广过密植,有的队增产,有的队却减了产。有些人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一听到密植就摇着头说:“密植不得吃”。这一年全大队计划种植八百亩双季早稻,已经栽插二百多亩,大部分是稀秧。
咪玉香根据上级指示和本地情况,坚定地相信合理密植的确是夺取早稻丰收的关键措施。为了坚决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她立即背起长刀,拿着手电筒,穿林海,攀悬崖,连夜向各个生产队进行传达,并且和队干部一起研究了合理密植的具体措施。接着,她又把大队所在地的曼边生产队作为试验点,亲自参加合理密植的试验。
咪玉香天天和群众生活在一起,决心既要坚定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又要细致地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于是,她一方面找队干部和妇女积极分子,同他们具体研究前两年密植减产的原因,一方面自己到密植增产的彝族曼岗生产队去学习和总结他们的经验,随后又组织曼边生产队的干部和积极分子到曼岗生产队去参观学习。经过参观对比,大家认识到前两年减产是因为密植超过了合理的限度,秧苗发棵后不透风。这样,干部和积极分子们的思想顾虑消释了,信心百倍地回去搞好合理密植。
为了保证密植丰产,咪玉香又同曼边生产队的社员一起种了十亩试验田,抓紧施肥、除草等措施,把这些试验田作为样板来指导各个生产队,使全大队的早稻获得了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增长五成。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