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寓意深长 丰富多采——赞《龙江颂》中反复手法的运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7
第4版()
专栏:

寓意深长 丰富多采
——赞《龙江颂》中反复手法的运用
顾易之
在戏剧中,反复手法运用得好,对塑造高大丰满的英雄形象,推动戏剧冲突的开展,表达和深化主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一般说来,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格式。
先说连续反复。这一手法,剧作者是极为留意而又并不滥用的,只是在比较关键的地方,才画龙点睛式地点它一笔,不蔓不支,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后山访旱》一场中两句对白为例:
江水英 您说来得及吗?
盼水妈 来得及。同志啊,
有了人民公社,人
心齐,力无比。来
得及,来得及!
前后共有四个“来得及”。这里,第三、四个“来得及”是连续反复,而第四个“来得及”加得特别好,既充分地表达了广大贫下中农对人民公社的无比信赖和对党的领导的坚强信念,又使这一句道白结构完整,语句流畅,抒发了人物的强烈感情,听起来字字有力,亲切感人。
同场中还有这样一段对唱,值得一提。
盼水妈 (唱)水英!孩子!
龙江兄弟情谊深,
舍己为人风格新。
旱天送来及时雨,
点点滴滴润在心。
江水英 (唱)
公社播下及时雨,
点点滴滴是党恩,是
党恩。
这里,江水英接唱的两句,言简意深,有谦虚,有对党和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也有对人民公社的优越性的深刻认识。这反复,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英雄人物内心世界充分的展现。寥寥几字的更动,显示了英雄人物思想和路线方面的高度觉悟。
对于隔离反复,剧作者也是刻意创新,大胆尝试,使剧本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力量更为激荡人心。
《会战龙江》一场,有一处反复地在两个角色的道白中,说了三次“咱们军民一家嘛”这样一句话。这三次都有“戏”:第一次是解放军甲说的,表现了解放军爱护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和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到阿莲说第二次的时候,内容就变了,表达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人民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并通过这亲切而又风趣的对话,刻画了阿莲年青稚气的性格特征。第三次解放军甲又重复这一句话,使喜剧的气氛更浓了,它生动地向人们宣告:这会战龙江的战斗场面,多么生气勃勃,热烈动人;我们的军民关系,又是多么团结,亲密无间!几笔勾勒,绘出了一幅军民齐心战龙江的激荡人心的画图。
剧作者还把反复手法运用于思想交锋之中,使两种思想的对立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丢卒保车》一场中有一段对唱:
李志田(接唱)
为垦荒咱流过多少
血和汗,
为垦荒咱度过多少
暑和寒。
开拓出肥田沃土连
年得高产,
难道你竟忍心一朝
被水淹?
江水英(接唱)
你只想三百亩夺取
高产,
却不疼九万亩受灾
良田。
那九万亩,多少人
流过多少血和
汗?
那九万亩,多少人
度过多少暑和
寒?……
这思想境界的一高一低,“丢”与“保”问题上的谁是谁非,不是清清楚楚了吗?江水英的这一段唱真如警钟长鸣,催人猛醒!
《闸上风云》一场中,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更为出色。
李志田……你,对得起广
大的社员群众吗?!
对得起同甘共苦的
战友吗?!对得起生
你养你的龙江村
吗?!……
江水英 ……但是,咱们对
毛主席的教导,党
的决定,决不能
有半点含糊,更
不能背道而驰!
否则,那才真正是
对不起广大的社员
群众!对不起同甘
共苦的战友!对不
起生我养我的龙江
村!更对不起三
年前帮我们重建
江村的阶级弟兄
啊!
江水英的一段话,也是针锋相对,但以深刻的分析见长。字字千钧,鞭辟入里,从本质上说明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只有党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李志田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错了,所以,他在实际上是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这一番话,就象那波澜壮阔的巨流,奔腾直下,有着不可抵挡的力量。
特别是在尾声《丰收凯歌》一场中,剧作者别具匠心,一共用了五次“应该,应该”,使这场几个真假龙江大队争交公粮的喜剧,表演得既波澜起伏,风趣动人,又层层递进,脉络分明。
反复这种手法,是语言方面的一种修辞手段。《龙江颂》的作者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反复锤炼,力求新颖独创,使这一手法表现出了深厚的感人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