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祝中罗友谊之花永远盛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09-28
第5版()
专栏:

祝中罗友谊之花永远盛开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在罗马尼亚祖国解放二十八周年的前夕,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应邀来到多瑙河畔这个富饶美丽的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在近半个月的参观访问中,我们无论走到繁华的城镇,还是来到秀丽的山村,到处都看见罗马尼亚人民为开拓自己祖国的锦绣前程在忘我劳动,到处都听到对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共同赞美。兄弟的罗马尼亚人民,在以尼·齐奥塞斯库同志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讲到的是盛开在罗马尼亚人民心坎里的中罗友谊之花。
雅洛米察县的“中国之乡”
在与布加勒斯特相离九十公里的东北面,有一个以中罗友谊而驰名罗马尼亚全国,被人们誉为“中国之乡”的村庄。
这就是雅洛米察县的蒙特尼—布泽乌乡罗中友好农业社。
八月十九日,我们踏上罗马尼亚英雄国土的第三天,就来到了这里访问。乡、社的领导同志和社员们,象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冒雨赶到公路上来欢迎我们。一见面,主人们便同我们亲昵地拉起了家常,告诉我们社里已有六个同志到过中国。他们曾给远方的战友——北京市芦沟桥中罗友好人民公社,带去过一百零三种蔬菜和粮食种籽,而后又从中国带回各种种籽一百零五种。早在去年,罗马尼亚的“友谊号”玉米良种,就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而今,中国品种的西红柿、茄子、云豆等也在罗马尼亚的“友谊田”里,结满了喜人的果实。
合作社主席吉查同志简要地介绍了他们建社以来的成就后,领着我们来到社领导同志的办公室。在这间陈设简朴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幅中国的织锦,橱柜里放置着一件件中国同志赠送的像册、锦旗等。吉查主席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这些纪念品的来历,以及他们与中国同志一次次难忘的会见,语意深长地说:“这一件件纪念品,无疑都是我们喜爱的艺术珍品,但是更珍贵的是凝聚在这些珍品上的那看不见、数不清的关怀和热爱着罗马尼亚人民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心。”
在兄弟的罗马尼亚,代表团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受到热情的接待。这出自内心的真诚感情和友谊,无处不在,许多情景使我们难以忘怀。
我们怎能忘记,阿拉德市的那两位素不相识的工人兄弟,当他们在我们停车探路的片刻工夫里,认出了我们是北京来的中国同志,特意满满地斟上两盅酒,硬要同我们碰杯共叙中罗两国人民的友情;我们怎能忘记,乔治乌—德治水电站偶然相遇的那些来自锡比乌的男女青年社员,当他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便热情地邀请我们摄影留念;我们怎能忘记,普洛耶什蒂“五一”石油设备厂那位工人出身的总工程师同我们诚挚友好地交谈。他一边友好地学着用汉语说“您好”、“谢谢”,一边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们厂里有许多同志到过中国,他也很想去中国,因为中国是罗马尼亚人民真正的朋友。
我们更加难以忘怀的是在罗中友好农业社依依惜别时的情景。中罗两国同志紧紧地握手、拥抱,互相勉励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共同奋斗,要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并肩战斗!
中罗友谊之桥的架设者
从布加勒斯特乘汽车,沿着喀尔巴阡山往西行,清晨出发,天黑才到达西部边境重镇阿拉德。整整一个白天,我们尽情观赏了罗马尼亚的风土山川。这喀尔巴阡山的奇峰异景、茫茫林海确实是可爱的,但最可爱的是生活在那儿的罗马尼亚各族人民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寄予的深情厚意。
阿拉德市的车辆厂,是一个拥有一万多名罗马尼亚各族工人的现代化工厂。这个厂的领导同志在接待我们时,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在罗马尼亚各族人民的朋友中,从地域上看,中国虽然离得很远,但在心灵上却离我们很近。象有那么一座桥梁,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连在一起。厂长扬·莫什同志还告诉我们,去年十月,当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胜利消息传来以后,厂里的各族工人开会庆祝,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
是的,中罗两国虽然相距万里,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座人民的友谊之桥,把我们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接在一起。而这友谊之桥的架设者,就是那些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互相同情,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中罗两国广大的革命人民。
在罗马尼亚度过的难忘的日子里,我们还结识了一位参加过祖国的解放斗争,有二十七年党龄的老工人。他曾向我们讲道:在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来中国生活、工作过两年,到过上海、大连等许多的地方,亲眼见到,中国人民的诚实、正直和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亲身体验到,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掀起民族解放的革命风暴,不管在地球的哪一根经纬吹响捍卫民族独立的战斗号角,天安门就会发出坚决支持的声音。
这位工人同志从中国回到罗马尼亚后,一直把向周围同志如实地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情况,看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同志们常常提出有关中国的各种各样问题,要他回答。“难道这仅是出于人们的好奇,才有这么多的问题吗?”这位工人同志告诉我们说:“不,这是对中国的关心。想更多地了解中国,不断发展同中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这是普遍的愿望”。
造船工人的心愿
按照预定的日程,我们提前从加拉茨县城出发,去访问著名的加拉茨造船厂。
到加拉茨之前,我们就听说这个船厂为中国制造的一艘四千五百吨的货轮已胜利地下水了。由于我们的提前来到,船厂负责同志误以为我们就是这天也要到厂的中国接船小组。党委书记扬·特纳塞同志谈起这事,颇有风趣地对我们说:“开始我们有的同志确实弄错了,但有一点永远不会错,只要是北京来的中国同志,我们就要热情接待。”
当我们把不久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报道了加拉茨造船工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一万五千吨远洋巨轮提前下水的消息告诉了他们后,特纳塞同志高兴地说:“感谢中国同志的支持,我们要把这个消息转告全厂职工,今后要为中国生产更多的吨位大,质量高的船,用实际行动来增进中罗友谊。”
“用实际行动来增进中罗友谊!”这是加拉茨造船工人和罗马尼亚广大革命工人共同的心愿。当我们登上停泊在多瑙河边即将竣工的那艘为中国制造的货轮时,工程师扬·伊林斯基同志告诉我们,为中国造船,支援中国发展海洋事业,工人们千方百计提高质量。他们说:船的质量提高一分,中罗友谊就增长一分。在布加勒斯特机床和联动机厂,我们也同样听到过这情谊深长的话语。工人们一面热情地为我们操作表演了即将出厂启运中国的新设备,一面激情满怀地对我们说:“听说这是给中国造的机器,我们不管多累都不怕,一定要保证高质量,把机器运到中国。”这个厂的工人同志还特地要我们转告上海机床厂的同志们,他们制造的三一五毫米万能外圆磨床,一九六四年在这儿投产以来,一直工作得很好。
我们深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途中,在反帝斗争的烽火里,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定会熔炼得更加紧密。
我们衷心祝愿中罗友谊之花永远盛开!(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