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坚持治山治水,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徐淮地区初步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04
第2版()
专栏:

坚持治山治水,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徐淮地区初步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
据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二年十月三日电 江苏省徐(州)淮(阴)地区的广大干部、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二十三年来坚持治山治水,大规模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初步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农业生产连续八年获得丰收。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五成,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两倍多。今年夏熟和早秋作物又获得丰收,出现了一批一季产量超《纲要》的社队。大秋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徐淮地区地处淮、沂、沭、泗四条河流的下游,二千六百多万亩耕地百分之八十是易旱易涝的坡洼地。解放前,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毫不关心水利建设,沂、沭等河一直没有安全泄洪河道,洪涝灾害严重。因此,徐淮地区历史上有“洪水走廊”之称,解放初期徐淮地区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百五、六十斤。
解放以后,徐淮地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决心重整山河,治服洪涝灾害,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全国一解放,就开始了导沂整沭工程,开辟了新沂河、新沭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以后又陆续整修了大运河,开挖了淮沭新河,兴建了中运河退堤,加固了洪泽湖、微山湖湖埝,兴修了控制骆马湖的工程,沿海还兴建和加固了挡潮海堤,大大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状况,全区基本上免除了洪水威胁。在基本治服水害以后,从一九五八年起,徐淮地区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又开展了大规模地兴修农田水利、建设旱涝保收田的群众运动。这些年来共完成水利工程三十七亿五千多万土石方,开挖大中型骨干河道二百一十七条,兴建大、中、小型建筑物十五万多座,修起蓄水量一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八十七座,添置用于排灌和井灌的动力机械达七十三万马力,打机井三万七千多眼。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迅速地改变着农业生产的面貌,全区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三十八万亩增加到一千四百六十八万亩,已经建设的旱涝保收田约占徐淮地区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徐淮地区的水利建设经历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在毛主席提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怀着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在水利建设上推行了一套修正主义路线,使徐淮地区的水利建设遭到严重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彻底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认真贯彻了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全区水利建设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宿迁县人民经过两个冬春的努力,建成两座大型电灌站,使五十二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同时,他们狠抓小型配套工程,充分发挥社、队自办水利的积极性,使全县一百二十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水利化。丰县、沛县两县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挖掘地下水源,近两年来共打机井近四千眼,发展井灌面积四十四万八千多亩,促进了农业增产。
徐淮地区各县,在治山治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中,还不断总结经验,注意做到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赣榆县依山傍海,地形复杂,过去经常是洪、涝、旱、碱、潮交替为害。县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本县山多、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坡地容易受旱,又使平原洼地遭受洪涝的主要矛盾,领导群众先搞山区水土保持。他们在丘陵山区的十四个公社,发动社员闸山沟,筑水库,造梯田,搞绿化,治服了山洪,保持了水土,使许多社队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田”,做到了林茂粮丰。为了治服平原洼地的涝、碱、潮等灾害,县委经过调查研究,也发动群众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赣榆县基本免除了较大的旱涝灾害,现在全县的八十多万亩耕地已有近七十万亩实现自流灌溉。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增产,一九七○年以来,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连续两年超《纲要》。(附图片)
地处淮河流域的山东省费县人民,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新建成姜庄湖渡槽,可引水灌田十多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