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生气勃勃的桂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04
第3版()
专栏:

生气勃勃的桂林
具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广西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如今,那蜿蜒清澈的漓江两岸和秀丽挺拔的群峰周围,出现了一座座新建的工厂。过去荒草丛生的郊区,已变成了厂房成片的工业区。桂林已由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
解放前,桂林只有四家官办的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现在,全市已建立了钢铁、机械、橡胶、化工、电子、纺织、造纸、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有大小工厂二百六十多家,能够生产钢材、机床、轮胎、水泵、化肥、电动机、高低压阀门、半导体收音机、仪表、医药、食品等三百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一九七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二百二十一倍。
桂林市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区的支援。解放以来,特别是第三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在桂林市有计划地建设了橡胶机械厂、机床厂、轮胎厂、农机配件厂、棉纺厂、绢纺厂、无线电厂、制药厂、化工厂、洗涤剂厂、造纸厂等几十家工厂。这些工厂现在已成为桂林市工业的骨干。
桂林市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建设当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加快建设速度作出了贡献。座落在桂林西北部的桂林钢铁厂,在一九六六年开始建设纯氧顶吹转炉炼钢车间时,工人们首先用旧电缆和旧矽钢片做成一台电焊机,用这台电焊机把一个旧炉壳改造成转炉炉壳,又将许多小块钢板拼焊成转炉炉盖,利用边角材料焊接成转炉操作平台的支架。没有大型卷板机,他们就用大锤把钢板敲成转炉烟罩。当时桂林因为还没有大型龙门刨床,在加工吹氧机上的一种八米长的立柱时,工人们就用手提沙轮和锉刀,以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段一段地磨、锉,终于把它加工出来。他们自己盖了一千七百多平方米的厂房,制造了五吨和十吨的吊车等设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座纯氧顶吹转炉就炼出了钢。随后,他们又在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座炼铁小高炉和轧钢车间。解放前连一颗铁钉都要靠外地供应的桂林,从此结束了不产钢铁的历史。象桂林钢铁厂这样,全市许多工厂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土到洋,由小到大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
在进行工业建设的过程中,桂林市根据当地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了许多小型工厂。这些小厂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只有二百多名工人的桂林力车厂,从一九七○年投产以来,已生产胶轮手推车底档一万多架,为支援农业作出了贡献。只有一百多名工人的桂林砂轮厂,现在已能够生产三百多个规格品种的平面和异形砂轮。一九七一年,全厂砂轮年产量达到二百七十多吨,填补了广西不能生产砂轮的空白,支援了全区的机械工业。由街道居民办起来的六十多个小型工厂,现在能够生产汽车水泵、矿车、手电钻、轴承等八十多种产品。去年,街道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
生产一些传统产品的工厂经过改革旧工艺,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三花酒的桂林饮料厂,建厂初期年产三花酒一百多吨。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厂的工人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使三花酒的产量增长了七倍多。桂林是我国盛产桂花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记载,桂林就是因此而得名。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解放前桂林是“既无桂,又无林”。解放后,桂林许多地方又栽上了桂花树,有的地方还有成片的桂树林。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芳香厂,利用桂花作原料生产出一种很好的香料——桂花浸膏。一九七一年,这个厂生产的桂花浸膏比文化大革命以前提高了三倍多。
目前,桂林市不仅工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市政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市区主要街道中山路两旁和风景区榕湖岸边,新建了百货大楼、旅社和新华书店等。在市区和郊区盖了许多职工宿舍、医院和学校。市区面积已由解放前的二十二平方公里扩大到五十四平方公里。过去那些坑洼不平的道路,已被许多平坦的柏油路和水泥路所代替。在市区的漓江右岸,过去那些满布坑塘、垃圾成堆的地方,如今已出现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滨江大道。假日和傍晚,人们经常来这里散步,观赏漓江景色。市内横跨漓江的一座大桥,解放时只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桥架,行人只好用浮桥渡河。解放后已重新修建,通了汽车。
桂林著名的风景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也显得更加秀丽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