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展翅高飞——记“雪山雄鹰”七林旺丹同志继续革命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07
第3版()
专栏:

展翅高飞
——记“雪山雄鹰”七林旺丹同志继续革命的事迹
一九六九年夏初,云南省中甸县新联大队正是农忙时节。在雪山环抱、峡谷纵横的梯田之中,青稞、麦浪滚滚,翻身农奴正在紧张地浇灌、送肥。十年来,他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沟三十多条,扩大灌溉面积二千九百多亩,开出了水平梯地七百多亩,使粮食总产量猛增了两倍多,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就在这个时刻,列席党的九届一中全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七林旺丹同志回到了新联。他向翻身农奴传达了“九大”精神,怀着激动的心情说:“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了雪山峡谷,新联大队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所取得的一点成绩,只不过是雪山上的一片雪花,革命路上还有雪山千万重,我们要生命不息,爬山不止,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奋战边三村
七林旺丹从北京回到新联不久,就背着背包,越过滔滔的东旺河,穿过重重的悬崖绝壁,来到了雪山峡谷深处的边三村。
这里的三个生产队,远离大队一百多华里。六十多户翻身农奴的祖先,都是为了摆脱万恶的封建农奴制度,早在三百年前逃到这里的。这里山高坡陡,土薄地瘦,严重缺水,不用说灌溉,连喝水也都成了大问题。色冲生产队的社员们,夏天要下到一百五十多米处的东旺河去背水,冬天又要爬到雪山高处去背冰。
过去,边三村的翻身农奴曾十几次到县里、区里,要求打通悬崖路,引来清泉水。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群众的愿望多年没有实现。
旺丹到边三村来,心情十分激动。他是带着毛主席“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伟大号召来的,他是带着党的委托和改变边三村的蓝图来的。
旺丹到来的时候,一场开路、找水的战斗,已经在边三村开始了。但是,经过五个月的努力,一直没有找到水源。大家心急如火。旺丹在这里,一边宣传“九大”精神,一边调查了解水情资源。
旺丹听说沙珠雪山上有水,立即背着酥油糌粑,登上雪山。整整跑了一天,却不见水的踪迹。消息传开,抱着很大期望的人们,脸上又挂上了愁容。
这时一位老人告诉他,沙珠雪山的另一侧有水。这使他高兴得久久不能入睡。天不亮,旺丹和生产队长培初出发了。这一次他们在沙珠雪山上攀得更高,跑得更远。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陡壁上,培初看着旺丹那被叛匪打伤过、现在又患着胃病的身体,一直为他担心。路越走越艰难,旺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培初看了非常难过,劝旺丹休息两天再上山。旺丹没有说什么,他微笑着,喘了一会,继续往上攀登。手冻麻木了,暖口气;肚子饿了,一把糌粑一口雪;胃部疼痛了,用手顶一阵。就这样,他和培初一道攀过了道道绝壁,闯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找到了两股水源。
水找到了。喜讯传来,边三村人民欢欣鼓舞。大队党支部根据他们的调查,决定尽快动工开渠引水。七十年代的第一春,雪山上还盖着齐腰深的雪。党支部委员们带领民兵上雪山安营扎寨。一个多月的战斗,他们在悬崖上凿了四公里长的沟渠,架起长达八公里的渡槽。这长长的水渠穿过道道悬崖,象一条金黄色的彩带盘山而来。
这一年,色冲的三百多亩土地第一次得到了灌溉,粮食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二万斤公余粮。
“我们不能当‘明年干部’”
一九六九年,新联大队的粮食生产,获得历史上空前的大丰收。十个生产队中,有九个生产队增产,只有巴拉生产队没有完成粮食增产计划。秋收后,大队召开了会议,总结一年的经验教训。这个队的队干部在会上一再表示决心说:“今年的任务完不成,明年总结会上看!”队干部的发言引起了旺丹的注意。他想:这个队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成计划。三年来,队干部都是年头决心很大,年底完不成计划,每次都把希望寄托在“明年”。这是什么问题呢?
旺丹来到巴拉生产队。在调查中,他听到群众说:“我们队的干部说得多,做得少”。在生产最紧张的时刻,他们没有和群众一块站到斗争的第一线,而是“浮”在上面。要改变巴拉的面貌,关键是干部思想和作风的革命化。
夜晚,旺丹和巴拉生产队的干部坐在火塘边开会。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旺丹首先检查了自己对巴拉生产队帮助不够的缺点,同时向大家指出:“我们当干部,决心大是对的,但要苦干实干,才能把决心变成现实。决不能今天不努力看明天,今年不努力看明年。我们不能当‘明年干部’啊!”
会后,旺丹曾多次来到巴拉,和队干部一块研究计划,一块参加生产劳动,用行动给大家做出了榜样。巴拉的干部变了,在一场战胜虫灾的斗争中,他们勇于挑重担,站到第一线,昼夜苦战,带领群众抗住了灾害,夺得了粮食丰收。
“让大寨红花开遍雪山草原”
一九七一年四月,七林旺丹同志担任了中共中甸县委书记。从翻身农奴到县委书记,这个变化使旺丹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党和人民这样关怀我、信任我,如果不能带领全县七万多各族人民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踏步前进,怎么对得起党和毛主席!怎么对得起翻身农奴啊!
有人给新任的县委书记准备了办公室,旺丹拒绝了,只说了一句:“我的办公室就在群众中”。不几天,他就下乡去了。
全县十个公社,旺丹走了八个,看到了贫下中农学大寨的迫切要求,看到了干部思想作风的深刻变化。
在县委扩大会上,旺丹提出了以路线为纲,在全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意见,并建议组织参观团到大寨学习。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在大寨,参观团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旺丹和参观团的同志一起座谈学习体会。旺丹说:“大家找了许多差距,我看,主要的是,大寨的干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坚持‘三不脱离’,站在群众面前领导革命和生产。我们学大寨,就要学大寨的革命精神、革命思想。”
从大寨回来后,县委进一步研究了全县学大寨,争取粮食上“纲要”的规划。他建议:县委常委每人抓好一个大寨式的公社,每个公社抓好一个大寨式的大队,每个大队抓好一个大寨式的生产队。他说:“学大寨就是要把薄弱环节抓上去,用典型推动全县。我到边三村去,争取两三年上‘纲要’。我们要苦干三五年,让大寨红花开遍雪山草原。”不久,除两三名县委委员在家处理日常工作外,其余二十五名委员和机关干部一起下到生产队,加强基层工作。旺丹又来到了边三村。
边三村的干部在旺丹带领下,狠抓路线教育,和群众一起日夜奋战在荒山秃岭上。在新建生产队,他们着手对三百九十三亩地进行了改造,把旱地改成水浇地,瘦地改成肥地,大搞科学种田,力争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上“纲要”。边三村的变化鼓舞着新联大队,新联大队的变化又推动着全县。一个广泛深入的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在雪山草原开展起来了。
去年,全县人民改田改地二千六百一十二亩,补修和兴修水渠五十一条,积肥十一亿斤,全县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云南省联合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