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好与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1
第2版()
专栏:

好与坏
一天晚上,广东省珠海县南屏公社红湾大队红联生产队队长陈添保,正在油灯下读毛主席著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看到一段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他觉得不明白:奇怪!怎么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他在这句话下面划了一条线,打算好好想一想。生产队的工作,有“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种情况吗?对!他想起一九七○年种植早稻就有这样一件事情:裕联下围插了七十六亩“珍珠矮”,一望全是茶盅脚,绿豆青,社员都说这片田一定丰收了。当时,虽然看到这片田中间,有几棵禾苗出现白叶枯病的迹象,也没有在意,放松了管理。过了一段时间,再到这个围细心察看,糟了!白叶枯病已经全面蔓延,要撒药防治,已经晚了。结果,这个围大减产,亩产只有二百八十斤。陈添保想:这确实是“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的一个生动例子啊!
陈添保觉得弄通了这个观点,很有意义。在学习日组织社员学哲学时,就联系这个事例讲解毛主席的哲学观点,让大家吸取教训,反骄破满,做好工作。
没多久,又碰到这样一件事:那时是一九七一年春耕,接二连三几次寒潮,把他们在南围播下的三批秧苗都冻坏了,秧苗疏疏落落,又矮又弱。这时春分已过,再补播已太迟,有人认为减产已经成定局。面对这种情况,陈添保想起了不久前学习过的观点,他想,弱秧苗是不是也能夺丰收呢?
第二天,陈添保组织社员学习毛主席这个哲学观点,发动大家讨论,能不能使弱秧长出好禾,使坏东西引出好结果。社员们七嘴八舌,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说:经过主观努力,矛盾可以转化;也有人说:秧好五成禾,母弱子病多,减产已成定局。一时争论不出结果。
这一晚,陈添保睡不着觉,他想:为什么社员不相信坏东西会引出好结果呢?他再翻开毛主席的书,读了又读,想了又想。他看到在这句话前面还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几个字,终于恍然大悟:对了!不创造一定条件,弱秧苗当然不会自然取得丰收。于是,在再次组织社员学习时,他特别要大家讨论“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几个字包含的意思。社员们很受启发。大伙心往一处想,一致决定打破沙田地区不下基肥的惯例,插秧前铺上一层猪屎,认真深耕细耙,并且趁南风,赶季节,提早插秧,适当密植,增加条数,创造条件,使矛盾转化。结果,这个围夺得亩产五百三十斤,比正常年景增产七十斤。总结丰产成绩时,大家都说:读了毛主席的书,大不一样。懂得革命道理,掌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观。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