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身在宝山要识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2
第4版()
专栏:文艺短评

身在宝山要识宝
秦彦棠
在一次文艺创作座谈会上,有位同志念了下面几句打油诗,说明某些文艺创作人员在深入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
听听广播看看报,
骑个单车跑材料。
几个通宵不睡觉,
“高级”作品出来了,
观众看了打瞌睡,
小孩看了哈哈笑。
这首诗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有的放矢,切中了一些作者的要害。有些业余作者不愿在人民生活这个“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上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是“在报刊上找例子,闭着眼睛想路子,关起门来编稿子”,这样产生的作品,自然群众不要看。
造成这种现象,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创作人员,这同一些基层领导同志对文艺创作片面化、简单化的要求有关。但在某些作者当中,确实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影响了业余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比如:“土生土长在农村里,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搞创作是一靠脑瓜二靠笔”,就是一种很典型的糊涂观念。“土生土长”,这只是提供了熟悉生活、了解英雄人物的条件,并不等于就有了创作的生活基础。置身于群众之中,不一定熟悉群众;置身于生活之中,不一定认识生活;置身于英雄之中,不一定理解英雄。“身”入生活,并不等于“深”入生活,进入宝山不识宝,结果也会空手而回。
深入生活,就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把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当作第一位的工作。这个“了解”、“熟悉”的对象,不只是劳动技能或者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了解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了解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和他们创造英雄业绩的精神力量和内心世界。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而又“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只作表面观察,肤浅了解,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各种人的思想感情,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深入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生活。鲁迅说:“即使‘熟悉’,却未必便是‘正确’”。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却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隔岸观火,若明若暗,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深入生活,更重要的是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之中,下苦功夫“磨练”自己,去掉那些同工农兵格格不入的思想“渣滓”,培养出同工农兵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把立足点真正移到工农兵方面来。如果生活在工农兵之中,而又与工农兵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思想感情的深处还有一个资产阶级的独立王国,那么,即使“泡”在生活之中,也还是脱离生活。
所以,一个业余文艺创作者只满足于“土生土长”在农村里、工厂里、部队里,也是很容易脱离生活的。只有“身在宝山又识宝”,对生活的宝藏进行精心的发掘和提炼,才能写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好作品来。工农兵业余作者,是否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不是一般的创作方法问题,而是路线问题,方向问题。只有遵循毛主席的伟大教导,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工农兵之中,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之中,才能写出好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