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3
第2版()
专栏:

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下面的三个故事,叙述了江苏建湖县永丰大队教育青年发扬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事迹。
挑担子
盛夏的一个傍晚,永丰大队副业组青年机工于广成,挑着一担机油,从草堰口大步流星地赶回来。贫下中农看到小于满头大汗的样子,都感到有些诧异:往常小于为队里买东西,都是开着手扶拖拉机来去,今天为啥用肩挑回来呢?
原来,队里一台抽水机要拆洗,布置小于到机电站购买八十斤机油。小于接受任务后,就到组里找手扶拖拉机。不巧,两台拖拉机都在用着。他想:到草堰来去一趟有十几里路,这样的大热天,如果步行,那能吃得消啊!再说,抽水机还未拆下来,机油又不急用。于是,就自作了主张,等拖拉机闲下来再去买。
这件事传到了大队贫代会主任、机工组长吴德尧的耳朵里。他想,小于刚到机工小组时,外出买东西,凡是不重的都是走路,最近年把为啥离了车子就怕上街呢?这是怕艰苦的思想苗头。
午饭后的休息当儿,老吴来到了小于的家,用自己当年在部队时艰苦奋斗的事情来教育他。那时,老吴在工兵连当班长。一次战备施工,从他们的住地到工地来去一趟四、五十里,领导上特派一辆车子接送他们。可他们全班的同志们想到:战备施工,多一辆车运输,工程就能提早几天完成。于是,他们坚持来去奔跑不乘车。一天老吴脚扭坏了,仍忍着痛坚持步行,直到完成了施工任务。事后,他们班被评为艰苦奋斗的模范班,老吴被评为一等模范。老吴还向小于讲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业绩。接着他对小于说:“小于,我们都是苦根子,现在条件好了,队里有了拖拉机,可不能把过去腿跑、肩挑的传统丢掉呀!再说,拖拉机是耕地用的,不能事事当作运输工具。”老吴的一席话,句句打中了小于的心,他紧紧拉着老吴的手,恳切地表示说:“今后一定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艰苦奋斗一辈子。”
当天下午,小于头顶烈日,肩挑油担,买油去了。
教传统
一天下午,第七生产队共产党员臧金成正在场头翻晒粮食。会计李容林走来对他说:
“隔两天我要去开会,请你付给我十五元。”老臧一心想在粮食上,未加思索地回答说:“晚上,到我家去。”
在回家的路上,老臧想起小李要钱的事,觉得是个谜:小李外出,为啥要队里付这么多钱?他向几个社员作了了解。原来小李接到开会的通知后,觉得自己是新会计,第一次到公社开会,穿着旧衣服不象样儿,准备做一套新衣服。这件事引起了老臧的深思:向队里借钱做衣服,把自己打扮象样点,这不仅有一个借用公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丢掉了贫下中农艰苦朴素的本色。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有责任教育他。
晚饭后,小李来到老臧的家。老臧翻开箱子,拿出一件粗布上衣给小李看。在旧社会,老臧十一岁就给地主放牛。整年饿肚皮,那还谈得上做新衣。解放前夕,他在区队打游击时,组织上发他一件上衣,虽然是粗布,他穿在身上感到格外舒服。这件衣服整整穿了十五年,上面补钉摞补钉,针线靠针线,足有十多斤。前几年,有人劝他不要再穿了,他笑笑说:穿着不会忘本。直到去年,他才把这件“疙瘩衣”作为传家宝收藏起来。老臧语重心长地说:“小李,一个人一味讲吃讲穿,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作风啊!只有献身革命,艰苦奋斗,才是咱贫下中农的本色。”
老一辈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小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拿出预先写好的借款单据,当下撕得粉碎。几天后,小李穿着一身干净的旧衣服,高高兴兴地向公社走去。
修仓门
一个晚上,第二生产队的保管室内,灯火通明,灯光下老贫农孙文学和小保管吴长荣,丢下锯子拿斧头,忙个不停。
一老一少为啥忙得这样欢呢?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小吴原是插队的知识青年,队里调整领导班子时,被大伙推选为保管员。一天,队里召开民主理财会,在讨论下期支出计划时,他先开了口,说:“东仓房的大门已坏得不象样子,这次花点钱,换个新的,外地来人也好看。”坐在一旁的老贫农孙文学听了,说:“队里的一分一厘都应该用到发展生产上,东仓房没有存放粮食,只有犁耙农具,门虽旧一点,坏了修一下还能用。”大伙听了,都认为孙文学说得在理。
散会后,大伙走在路上,有说有笑,唯独小吴一声不吭。孙文学见了,联想到小吴在会上讲的话,引起了深思。他想:小吴生在大城市,长在红旗下,下乡插队时间不长,还缺乏贫下中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不补上这一课,思想上的疙瘩还是解不开呀!
晚饭后,老孙拎着一个小包,来到了保管室。他首先给小吴讲了这个大门的故事。这个门原是地主家的仓库门,那时,它关锁着贫下中农的血汗粮,春天卖高价,先后几家佃户都被逼得讨饭、搬家。后来,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贫下中农斗倒了地主,清算了他的罪行,这个大门才回到了贫下中农手里。合作化时,大家抬来做了集体仓库的门。故事讲到这里,老孙对小吴说:“这门来之不易,大家都在精心地使用它。公社化时,这个门用坏了,大伙动手把它修起来。前几年我做保管员,这个门又坏了,又把它修好。如果我们讲排场,嫌它不象样子,把它丢掉,那就丢掉了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大门的故事,老贫农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小吴。他激动地说:“我一定老老实实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明天就把大门修好。”老孙听后,从包里拿出斧头,笑笑说:“今晚就动手吧!”小吴一见,连忙卸下破大门,找来钉子,于是一老一少就在灯光下叮叮当当地干了起来。
 本报通讯员
河南许昌市郊区公社李庄大队下乡知识青年叶建芳,到农村后认真学习老贫农艰苦奋斗的作风,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上艰苦朴素,与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这是她给五保老人彭树森缝衣服。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