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具体领导——中共黟县县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4
第4版()
专栏: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具体领导
——中共黟县县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
中共安徽省黟县委员会领导成员,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开展生产建设,推动全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黟县位于黄山南麓,是个“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深山区。这里盛产木材、毛竹、茶叶和其他山货,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也比较大。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县人民的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加快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县委根据群众的愿望,在研究如何领导好生产建设时,结合看书学习,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是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平时除留少数常委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常委都上山下乡,蹲点跑面,调查研究,把农业生产第一线,作为县委取得正确领导山区生产建设主动权的学习课堂。
黟县按自然条件分为深山区和畈区。深山区以生产木材、茶叶为主,畈区以生产粮食为主。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两类地区在生产上都存在着“单打一”的问题。深山区八个公社抓紧了林、茶生产,但粮食产量很低,每年只种一季水稻。畈区四个公社粮食生产比深山区先进,但全面发展抓得不够,林、茶生产发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在全县深入宣传,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同时,从去年春天开始,先后从畈区选派三十三名农民科学种田技术员,进山帮助深山社队因地制宜地种植双季稻和推广优良品种、小苗育秧、合理密植等一系列增产措施,发展粮食生产;从深山社队选派十一名农民造林技术员,到畈区帮助造林、植竹、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这样做,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高山背后的红星公社,在畈区农民技术员的帮助下,种植双季稻成功,粮食平均亩产从四百斤上升到八百斤,一跃过了《纲要》。畈区四个公社,也在深山区农民造林技术员的辅导下,去冬今春在荒山坡上造林一千九百三十五亩,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是解放后畈区造林最有成效的一年。与此同时,县委领导成员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推广了际联公社大道大队、西武公社南屏大队组织林、茶专业队,促进林、茶等多种经营大发展的经验,全县有三十一个大队先后成立了林、茶专业队。去冬今春,全县共造林二万多亩,开辟新茶园二千多亩。
黟县境内有很多山溪小河,过去这里兴修水利主要是在山溪小河上筑拦河坝,引水灌田。但到了雨季,这些拦河坝很容易被洪水冲垮。碧山公社碧西大队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农田用水问题,不修拦河坝,修建了小水库,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这个典型,总结了这个大队的经验,决定领导群众根据生产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兴建水塘、水库。同时,他们还发动群众把兴修塘、库蓄水工程和办小水电结合起来。在这一工作中,县委领导同志深入到六十多个大队勘察水利资源,宣传蓄水、办电的好处,并一个队一个队地帮助他们制订规划,同群众一起选择塘、库地址。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九七一年全县就兴修蓄水塘库六百七十多处,改善灌溉面积一万二千多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建成小水电站二十二个,装机容量达二百一十八瓩。现在全县已有三分之一的大队在茶叶、粮食加工和照明等方面用上了电。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