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风库”新貌——记吐鲁番县人民防风治沙改变面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6
第2版()
专栏:

“风库”新貌
——记吐鲁番县人民防风治沙改变面貌的事迹
吐鲁番县向有“风库”之称。这个地方,每年八级以上的大风要刮三、四十次,十级以上的大风要刮五、六次。在过去,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一块块农田,一个个村庄,被吞噬了。繁华一时的高昌古国和交河古城,也消失在一片沙海之中。
今天的吐鲁番,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条条林带向天边伸去,一道道水渠欢畅奔流,满园的葡萄,遍地的瓜香。近十年来,全县共营造防风固沙林带三千一百多条,总长二千一百多公里,有效地抗御了大风的袭击。戈壁变绿洲,沙滩变良田,全县平沙造田六万多亩,等于解放初期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吐鲁番西部的五星公社,过去是叫金盆盆的地方。四十多年前,这里盛产粮、棉和瓜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横征暴敛,大肆砍伐树木,这里就变成黄沙滚滚的荒滩,许多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从此,金盆盆成了老风口。
解放以后,这里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战沙斗风,几次想夺回被风沙夺去的金盆盆。但是,由于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一直没有实现。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当时在五星公社担任社长的肉孜吐尔迪,带领公社的干部、社员,打响了向风沙开战的第一炮。
在沙飞如刀割的老风口植树造林,许多人没有经验,产生了怀疑。肉孜吐尔迪就和他们一起忆苦思甜,教育大家要以大寨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广大贫下中农投入了植树造林的战斗。肩背,手抬,毛驴拉,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他们搬走沙丘,开渠引水,在沙滩栽上了树苗。第二年春天,一场大风过后,渠沟被填平了,树苗被吹枯了。在风沙面前,一部分人失去了信心,广大贫下中农却毫不动摇,他们坚定地说:“风可以吹倒树苗,但吹不倒我们战胜风沙的信心,一定要把树栽起来,把金盆盆夺回来!”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终于想出了在林带的迎风面设防风障打防风墙等办法,有效地保住了树苗。昔日的风沙口,今日已是树木成林了。林外,是连绵起伏的沙丘,茫茫一片;林内,是良田沃土,瓜果满园。一排排维吾尔族的农舍,掩隐在林荫果园之间。穿着维吾尔服装的男女社员,愉快地在田间劳动。五星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夺回了金盆盆。几年来他们营造林带三百多公里,堵住了风口,收复被风沙掩埋的耕地八千多亩,农业连年丰收。去年,粮食平均亩产五百四十六斤,棉花平均亩产一百零二斤,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
戈壁滩人爱树如宝。各社、队都成立了护林小组,护林员象哨兵一样,常年累月坚守在岗位上,护卫着集体的林带。维吾尔族老贫农肉孜色里木担任护林员八年如一日,一年四季吃住在林带里,挖渠、浇水、喷药、修枝。
座落在风沙口上的艾丁湖公社团结四大队第二生产队,解放前是个有名的苦庄子。解放后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渠水灌戈壁,林网锁风沙,不仅粮食生产增长了六倍多,瓜果和蔬菜也从无到有。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年年提高。全队五十三户社员,家家有余粮,百分之七十的农户有存款,绝大多数社员住上了新房。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