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阿勒泰草原好风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7
第3版()
专栏:

阿勒泰草原好风光
阿勒泰草原,象美丽的鲜花,盛开在祖国西北的边疆。
“阿勒泰”,哈萨克语是“金子”的意思。这里,有矿藏丰富、景色秀丽的阿尔泰群山,有水草丰美的广阔牧场。二十五万勇敢、勤劳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汉等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阿勒泰草原上的各族人民过着灾难深重的生活。牧主、巴依(财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乌斯满匪徒的抢劫,传染病的流行,逼得许多牧民有的家破人亡,有的不得不外出流浪。在阿勒泰十二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原来有近十万哈萨克族人民,到解放时只剩下了五万人,流落外地的达三万人。解放后,流浪到外地的人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党和政府给他们发了奶牛和羊,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从此,草原上的各族人民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大道,不断前进。
千百年来,这里的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游牧生活。人们无力抗御风雪灾害,每年枯草季节,草源没有保证,只好把牲畜赶到几百里外的地方放牧,在长途往返中牲畜常常大批死亡。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牧民们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挖泉修渠,建立饲草饲料基地,修棚搭圈,加强草原建设,逐步改变了靠天养畜的局面,使阿勒泰草原的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刚解放时,这个草原只有三十四万多头牲畜,现在净增到五倍以上。解放以来,这个草原售给国家的牲畜有三百万头,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皮毛和肠衣等畜产品。粮食也已基本上可以自给。哈巴河县胜利公社牧业六队所在的泰绥安地区,一九七○年以来,建立了饲草饲料基地,修建了棚圈。去春这里曾遇到特大的风雪,而牲畜一头也没有损失。在这三年中,牧业六队的牲畜每年净增一成半以上,今年的牲畜从一九六九年的一万一千多头增加到一万八千多头。社员的口粮做到了自给有余。
过去阿勒泰草原的工业是一张白纸。现在,随着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机械、电力、煤炭、采伐、面粉、食品加工等工业。草原上七个县都有了农业机械修造厂,制造了许多农业机具和畜牧工具。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草原上已经有拖拉机(混合台)三百多台,用机器耕种的土地面积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有的地方,牧业上的打草、剪羊毛和挤牛奶,已用机械来操作了。富有民族传统的制革、靴鞋、马鞍、马掌、毡子等工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九七○年底,草原上新建了一个制毡厂,专为少数民族生产毡子、毡袜等生活必需品。以前,哈萨克族牧民很少吃到粮食,就是有了粮食也无法加工成面粉,牧民们只有炒麦子吃。如今,各县和不少公社、牧场有了面粉加工厂,各族人民都能吃上洁白的面粉和用大米、羊肉做成的“抓饭”。草原上还兴建了十五个发电厂,牧场上实现了电灯照明。富蕴县吐尔洪牧区的一座水电站建成发电的时候,哈萨克族牧民唱道:“红太阳的光辉照草原,金色的阿勒泰象鲜花盛开在边疆;天上的繁星落到了人间,毛主席的关怀温暖到牧民的心上。”
我们访问阿勒泰草原的时候,吉木乃县红旗公社六十七岁的哈萨克族老贫牧卡勒巴依说,在万恶的旧社会,我们穷苦牧民没有牛羊,没有毡房,盖的是破羊皮,经常吃野草叶,过着不如牧主一条狗的悲惨生活。现在不仅有吃有穿,而且吃得好,穿得暖,夏单冬棉,年年增添;有缝纫机,和田地毯,绸缎被子,条绒衣服……。去年公社收入增加,我家除了粮、油、菜等开支外,还分得七百八十多元,在信用社存了五百多元。今天和过去一比,这真是从地下到天上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阿勒泰草原上的人口解放后有了很大增长。现在仅哈萨克族就有十六万人,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两倍多。欢乐的哈萨克族牧民今天这样来歌唱草原各族人民的新生活:
“我弹起冬不拉放声歌唱,
欢乐的歌声飞出新毡房;
牧民歌颂毛主席,
千万首‘吾铃’(哈萨克语,意为诗歌)
汇成巨浪。
天边的白云千万朵呀!
没有公社的畜群多;
地上的鲜花千万朵呀!
比不上哈萨克牧民的好生活。”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