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勇于负责敢于斗争——记大冶铁矿革命领导干部坚持采剥方针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9
第2版()
专栏:

勇于负责敢于斗争
——记大冶铁矿革命领导干部坚持采剥方针的事迹
近几年来,武钢大冶铁矿所以能够坚决执行“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方针,使采矿连年超过设计水平,成为我国大型凹陷露天铁矿的先进单位之一。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革命领导干部在大打矿山之仗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下面记述的就是这些干部坚持正确处理采剥关系的几个片断。
“这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这个矿的一些革命领导干部,一贯认为:“贯彻执行采剥方针,这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采剥失调,我们要负主要责任。”
在大冶铁矿,人们特别赞扬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张松堂坚持采剥方针的事迹。张松堂是原来管生产的副矿长,由于长期在矿山工作,对矿山管理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一九七○年,这个矿掀起了大打矿山之仗的高潮,有的同志头脑发起热来,出现了重采轻剥的苗头,总想多拿矿石,不注意定点按线采掘,甚至错误地认为“采掘线是框框”。
当时,张松堂还没有被结合进领导班子。看到这种情况,他马上联想到自己过去也曾因为头脑发热,不按矿山开采的客观规律办事,以致采剥关系严重失调,一年高产,几年被动的教训。于是,他就给来矿山不久的革委会主任写了一封信,详细地讲述了自己过去犯错误的教训和应该正确处理采剥关系的意见。这封信虽然遭到了一些人所谓“同新形势唱反调”的非难,但也引起不少同志的重视。张松堂对一些人的非难毫不计较。他觉得个人被误解是小事,坚决贯彻执行采剥方针,这才是矿山建设的大事。后来他又多次对矿山生产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建议,对全矿坚持正确的采剥方针,起了一定的作用。
张松堂结合进领导班子以后,他对贯彻执行采剥方针更认真、更积极、更坚决了。
为了解决矿山的运输问题,这个矿的东采场亟需在六十米台阶新建一个固定车站。但修建这个车站,需要进行一次大爆破。革委会主任老于,缺乏矿山管理的经验,担心大爆破可能会压住下面的临时线路,影响当前生产,便决定推迟爆破的时间。张松堂不知道老于这个意见。在一次讨论生产的会上,他提出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大爆破的问题。有人提醒他,推迟爆破是老于的意见。张松堂认为:老于到矿山不久,对有些情况还不够熟悉,我们有责任向他提出来。事后,他主动找老于商量,并到现场给老于分析立即爆破和推迟爆破的利弊,分析立即爆破同采剥平衡的关系。老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虚心地接受了这个意见。接着张松堂又找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尽力减少爆破对当前生产的影响。结果,爆破进行得很成功,大大加快了这个车站的建设,使全局取得了主动。
“决不搞不切实际的指标”
在制订今年生产计划的时候,生产多少矿石,在领导班子中发生了分歧。有人根据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的一九七二年矿石产量不低于一九七一年的建议,主张至少生产五百万吨,力争突破一九七一年五百零五万吨的纪录。可是,党委副书记陈清廉和于顺江根据他们了解的矿山实际情况,认为这是一个违反“采剥并举,剥离先行”方针的不切实际的指标。理由是:第一,根据矿山的地质资料分析,矿山随着由山坡转入凹陷深部开采,储量也在逐步减少,大约开采每下降一个台阶,矿石储量就要减少五、六十万吨。按照现在的开沟下延速度,今后根本不可能保持五百万吨的生产水平。今年采多了,明年、后年就要更大幅度的减产,这样采剥就要失调。第二,从需要上看,冶炼部门也吃不了这么多矿石,产量过高,只好大量储矿,不仅要多占场地,积压资金,而且由于矿石的氧化和风化,还会浪费资源。因此,他们提出:“决不搞不切实际的指标”,并向党委建议把指标调整为四百五十万吨。
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种种议论。有的同志说,去年还搞了五百万吨,今年怎么能降下来?这样,怎么能超历史水平?针对这种思想,陈清廉、于顺江等同志反复说明,订生产指标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决不能根据主观想象。至于超历史水平,更要从实际出发。矿山生产有它独特的规律,生产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地下资源的限制。不顾客观可能去追求超历史水平,这就不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了唯心论的先验论了。经过讨论,最后党委一致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但是,上级领导机关的一些人仍然希望五百万吨矿石的指标不要降低,还有人一再提醒大冶铁矿要“克服右倾保守思想”,甚至说“采剥失调不要你们负责”。这使下面感到压力很大,因此有人提出:既然领导表了态,我们只好照着办。陈清廉和于顺江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认为,我们有责任向上级领导机关把情况说清楚,以便他们作出正确的决定,否则,就不是对党的事业负责的态度。他们多次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矿山的实际情况后,上级领导机关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全年的生产指标最后定为矿石四百五十万吨。经过八个多月的生产实践证明,这个指标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许多工人和干部说:“革命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坚持得好。”
“这个关非攻不可”
按照计划,今年七月一日要开始开拓三十六米沟。但是四十八米、六十米、七十二米三个台阶的沟头压住了三十六米沟,因此,迅速拿下这些沟头就成了保证“剥离先行”的一项迫切任务。
在拟订计划时,党委一再强调要确保这些沟头采剥任务的完成,并决定必须经常保持两台电铲在这些沟头作业。可是,三个月过去了,这些沟头的采掘却进展不快。一次,党委副书记陈清廉从公司开会回来,上山一看,沟头的电铲又不见了。他很纳闷,为什么计划上写了,党委定了,有的人偏不执行呢?向工人一问,原来有的主管生产的同志,觉得沟头作业困难多,效率低,为了赶当前的采矿任务,就把电铲调走了。陈清廉这才认识到,问题出在采场,根子却在领导。他决定抓住这个问题进行一次采剥方针的教育,便建议党委上山开党委常委会,专门研究三十六米沟的开拓准备工作。
列席常委会的还有许多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会议从沟头这些关键要不要攻谈起,讨论到为什么三十六米沟的准备工作进展迟缓。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谈危害。有的同志说:生产计划里有路线,我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抓局部、不抓全局,这种倾向不纠正,干劲越大,错误也会越大。
会议一致认为:“这个关非攻不可”。最后党委决定,必须正确处理长远和眼前、重点和一般、全局和局部三者之间的关系,动员全矿广大职工,打一场围攻沟头的战斗。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很快扭转了沟头采掘落后的局面,三十六米沟提前十一天开工,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全矿生产计划。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