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文盲岛”变了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9
第3版()
专栏:

“文盲岛”变了样
新华社福州电 福建省福清县的江阴公社,包括江阴岛及周围的几个小岛,位于碧波万顷的兴化湾海面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这里带来一种新气象:越来越多的渔家子女上学读书了。孩子们从海边“讨小海”回来,学校就开始上课。这种根据海潮涨落、孩子们劳动时间变化来确定上课时间的教学班,被社员们称为“海潮班”。除“海潮班”外,还有“海蛎班”、“牧童班”、“船头班”等。“海蛎班”也叫“女子晚班”。原来江阴岛盛产海蛎,每到生产季节,白天收海蛎,晚上女孩子们要剖蛎,以便赶第二天清早把鲜货送往水产收购站。根据这种情况,创办了“海蛎班”。女孩们晚上聚坐在灯下,边剖海蛎,边学文化,忙时少学,闲时多学。由于办学形式多样,使岛上从事各种辅助劳动的孩子也能上学了。
解放前,江阴岛的文化十分落后。岛上劳动人民“头顶三把刀:渔霸、苛捐加海盗”。除了几户有钱人家能读书外,贫苦渔
(农)民都是“睁眼瞎”,甚至记个账目也只好用原始的“结绳”法。解放后,江阴岛等几个岛的人民随着政治上、经济上翻身,文化落后的面貌迅速改变。岛上办起了一批小学,后来又有了中学。但是由于受到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强调所谓“正规”,许多孩子仍然没法上学。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公社党委亲自抓教育工作,向群众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他们从实际出发,发动群众办起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班。全日制学校也做到合理布局,方便儿童上学。国家对岛上的教育事业很关怀,不但拨了教育经费,两年来还先后派来十六名教师,充实了原有的教师队伍。这样,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现在,江阴公社总共三万多人口的大小岛屿上,已有全日制小学三十七所,多种形式的夜小学、教学班七十二个,全日制中学和夜中学各一所,共有五千八百多名学生。特别是女孩上学的人数大大增多。此外,队队都办有成人学政治、学文化的农村夜校。变化最大的要数小麦岛了。这个小岛有五十多户居民,主要靠船运为生,解放前没一个识字的;现在学龄儿童都上了学,有的上全日制小学,有的上“船头班”,有七个贫下中农子女还出岛上了中学。大人们也进了夜校,生产队干部个个都识字。昔日“文盲岛”,现在变了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