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谈“分”——学习鲁迅后期杂文辩证法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19
第4版()
专栏:

谈“分”
——学习鲁迅后期杂文辩证法札记
梦阳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列宁说:“统一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的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毛主席精辟地概括为:一分为二。
鲁迅的后期杂文充满了辩证法。他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地洞察一切,分析一切。
他对“阶级的分化非常显明”的中国社会“加以细密的分析”,“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分成两大阵营”,“完全是两个世界”,“比人们空想中的阴阳两界还利害。”
从阶级斗争的总根源出发,鲁迅强调对革命队伍内部“有着加以分析的任务”,“而将营垒分清”,分清阶级,分清路线,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
对自己,鲁迅“更无情面地解剖”,一分为二。
事物的本性,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分性。“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体总要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分解、斗争、转化,反映到人们思想中来,就形成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宇宙观。认识客观事物本来的可分性,进行具体的中肯分析,乃是革命政党确定路线、政策的关键。
正是在事物是否可分和应该如何分这个实质问题上,鲁迅和王明、刘少奇及周扬一类假马克思主义者形成针锋相对的斗争。
周扬一类骗子以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看世界,否认事物的可分性。他们否认人类的可分性,鼓吹永久的普遍人性,和资产阶级搞“合二而一”;否认压迫的可分性,宣扬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为资产阶级专政涂上“民主”色彩,而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否认文艺的可分性,叫嚣倘文艺不能适应“文盲”、“色盲”、“瞎子”、“聋子”,即一切阶级的需要,就“非彻底改革不可”,为反革命毒草大放绿灯,压抑革命文艺;否认革命队伍的可分性,认为“必须一切战士的意识,都十分正确,分明,这才是真的革命军,否则不值一哂”,掩盖路线斗争,混淆敌我界限。对自己,他们更否认是可分的,自我标榜“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吓唬青年,蒙骗群众,混水摸鱼,推行错误路线。
否定事物的可分性,就否定了矛盾斗争,否定了事物转化,否定了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了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规律,必然是每隔若干年就有一次大斗争,决定了到无阶级社会也永远存在新与旧的矛盾斗争。正如鲁迅所说:“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真正认识这个真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自觉性,从理论上彻底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资产阶级“人性论”、“阶级斗争熄灭论”、“路线斗争终止论”等反动谬论。
鲁迅看事物总是既看到正面,又看到反面;既看到革命的一面,又看到敌人的一面;既看到政治骗子极“左”的一面,又看到他们极右的一面;既看到前途光明的一面,又看到道路曲折的一面。他曾用一个“剜烂苹果”的形象比喻,阐明了全面分析事物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批判了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形而上学的“批评法,是说,这苹果有烂疤了,要不得,一下子抛掉”。辩证唯物主义的批评法则是说,苹果“倘不是穿心烂”,“有着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就应该把烂疤剜去,好处保留。鲁迅恳切“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大家有益。”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鲁迅总说:“启示我的是事实”,“是中国的事实”。他坚持按照客观事实本来面目、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地作具体分析,反对用“心造的”公式生搬硬套。
“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矛盾的两个方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鲁迅一再强调:“比较,是最好的事情。”比较,贯串鲁迅的全部战斗杂文。通过比较,他把阶级论和进化论划分开来,把唯物论和唯心论划分开来,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划分开来。通过比较,他把敌、我、友不同阶级划分开来,把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划分开来,把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和王明、刘少奇及周扬一类骗子的错误路线划分开来。辩证地分析事物,就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特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