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加强党对山区农业的领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0
第2版()
专栏:

加强党对山区农业的领导
中共安徽省歙县委员会
抓紧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盛产粮食、茶叶、竹木和其他经济作物。如何发展山区农业生产?我们的体会,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文化大革命前,我县山区建设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山区生产的发展。与解放初期相比,一九五七年粮食增长近一倍,山场有林面积扩大了三倍,茶园扩大了一点二倍,茶叶产量增长了一点八倍。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刘少奇一类骗子从“左”的方面,否认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性质,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破坏山区生产。后来,他们又从右的方面兜售“包产到户”等黑货,使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下,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山区生产又发展起来。一九六五年,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一年增加四成多,毛竹蓄积量增长了两倍多,茶叶产量增长了两倍,林木蓄积量逐年上升。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革命的高潮总是带来生产的高潮和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要紧紧抓住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这个纲,就能使山区建设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蓬勃发展。
正确贯彻执行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我县自然条件复杂,既有大山区,又有半山区。根据各地的条件,我们体会到,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在粮食产地,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在可能条件下积极发展林茶生产和其他副业。在大山区,则以发展林茶为主,同时也要在可能条件下积极地生产粮食和其他作物。具体到每个大队、生产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但也要注意发展其他作物,做到粮林茶各业全面发展。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山区生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过去我们对这个方针理解不全面,不顾山区山多田少的情况,笼统地要求以粮食生产为主,片面强调粮食“上山”,结果,不但粮食生产没有发展,还使林茶生产受到影响。事实上,在山区以林茶为主,绿化荒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有利于粮食生产的。而且,山区一般都位于产粮区的上游,山区发展林茶生产,搞好水土保持,既有利于当地粮食稳产高产,也有利于下游的产粮区的生产。竹铺公社岭脚大队过去对山、水、田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山坡无林,水土流失。这个大队的上坑坞,有十三亩水田因为缺水改成旱地,后来又被一场山洪冲垮。干部和群众总结了教训,对全大队一万多亩山地全面规划,积极植树造林,综合治理山、水、田。近几年来,不仅林茶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粮食也持续增产。
山区以林茶为主,并不是说不要努力增产粮食。在抓好林茶生产的同时,也要尽可能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这里,主要是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缓坡、荒滩、洼地,改田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力争多生产些粮食。此外,我县广大群众历来就有林粮间种的经验,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落实政策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山区生产项目繁多,政策性强。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弄清了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同现阶段党的政策的关系。我们体会到,只有认真落实现阶段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才能保证山区建设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因此,我们把党的经济政策,作为路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宣传和落实。主要抓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落实山林所有权。山林所有权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问题。我们通过抓点、调查,一个一个地落实了山林所有权。近两年来,全县绝大多数生产队都制订了“护林公约”,选派了护林员,山林的经营管理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改善,林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
二、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我们着重抓了林、副各业劳动的合理计酬。根据技术高低、劳动强度,对从事林、副业生产的社员按同等或略高于同等农业劳动人员记工。
三、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划清了正当家庭副业同资本主义倾向的界限。在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和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社员经营家庭副业,是符合党的政策的,应当给予鼓励和指导,既不要乱加干涉,也不要放任自流。
四、正确执行价格政策和奖售政策。山区生产商品性强,要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正确执行价格政策。国家收购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和木竹、畜产品,实行合理的奖售制度,也有利于这些生产的发展。
五、搞好山区缺粮队的口粮供应。在以林茶为主的山区,群众口粮标准应不低于附近的产粮区。实践证明,这样做也是有利于林茶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的。
改进领导作风 扎扎实实建设山区
搞好山区建设,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我县六联大队,山高地陡,条件很差。经过干部和社员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建成石砌梯地六百多亩,土埂梯地五百多亩,茶林粮得到很大发展。一九七一年,收干茶十三万多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一倍多,产粮四十多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县委同志经常到这个大队,学习群众不怕苦、改造山区的革命精神,并教育全县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推动了山区建设的发展。两年多来,全县改田造田五万多亩,新开茶园二万七千多亩,植树造林三十万多亩。
搞好山区建设,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过去,我们在工作上往往满足于一般号召,常常产生主观性、片面性。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调查研究,努力减少工作上的盲目性。我县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山坞田,过去都是种单季,产量很低。前年,我们到春联大队下坞生产队调查,发现这里在山坞田里种双季稻,获得亩产超千斤的好收成。我们总结推广了这个大队的经验。去年,全县双季稻面积比前年扩大了一倍,今年早稻面积又比去年增加了三万多亩。
搞好山区建设,必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做到长短结合,不能“重短轻长”,也不能“抓长弃短”。在农田基本建设中,首先发动群众大搞投资小、花工少、收效快的项目,同时有计划地搞一些投资大、花工多、建设时间较长的重点工程,力求做到多快好省。在林业生产中,我们一手抓生产期长的松杉用材林的发展,一手抓生产期较短的油桐、油茶、果木、毛竹和茶叶的发展,以经济林促用材林。在南乡一带贫困山区,我们大抓养猪,发展药材、麻类、茶叶等当年或短期有收入的多种经营,增加当年收入,增加集体积累,提高社员生活,支持长期建设,逐步改变这类地区的贫困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