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不靠上帝靠人民——前进中的罗马尼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0
第5版()
专栏:

不靠上帝靠人民
——前进中的罗马尼亚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
雄伟的喀尔巴阡山在罗马尼亚中部蜿蜒盘旋,把整个国土分成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的匀称而又和谐的布局。这种地理配置为罗马尼亚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盛夏时,山坡上铺满了一望无际的欧洲高山牧草。茂密的森林遮住了罗马尼亚四分之一的土地。美丽的多瑙河沿着它的南部边界滚滚东流,给这个国家留下了丰富的水利资源。
两千五百多年前,罗马尼亚人的祖先达基人,就用自己的汗水灌溉这块土地。历史上有不少入侵者曾用刀枪和铁蹄蹂躏过它,但正如一位罗马尼亚同志说的那样:“我们的土地可能被占领,然而我们的人民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
如今,勤劳、勇敢的罗马尼亚人民正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着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
分秒必争
从黑海之滨到西部边界,从首都布加勒斯特到偏僻的山村,到处可以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争取高质量地提前完成五年计划”。在这个战斗号令的动员下,罗马尼亚各条建设战线上正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八月二十三日国庆游行的浩荡人群整齐而有节奏地高呼:“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五年计划,提前完成!”这呼声,充分显示了罗马尼亚人民以自力更生、分秒必争的气概,尽快加速祖国建设的坚定信心。
在各地工厂、车间、工地的墙壁上到处可以看到工人们用大字书写的决心书或保证提前完成计划的具体措施。工人们是按分秒来计划自己的生产的。有的车间,工人们在最醒目的地方贴出这样的标语:“同志们!如果每班的机器停止一分钟,全年就要使国家损失三百八十万列伊(罗币名)!”
在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里,氧气顶吹转炉轮流出钢。每五十分钟就炼好一炉一百五十吨的钢。工人们在钢花四溅的转炉旁紧张战斗,对他们来说,一分一秒都是珍贵的。看到工人们的干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家联合企业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
皮特什蒂石油加工厂的一千五百名炼油工人正在开足马力与时间赛跑;现在他们一年加工三百万吨原油,到一九七五年,他们计划达到七百万吨。
在普洛耶什蒂“五一”石油设备厂里,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介绍:“这个厂已经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但过去都是美、荷、英、德的设备和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部被炸毁。战后是我们重新把它建立起来的。现在它所生产的石油设备出口量已占世界第二位。我们生产的钻探机创造了七千二百米深的欧洲纪录。”
依靠自己,奋发图强的事例到处可见。一位罗马尼亚同志在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繁重的生产任务之后,意味深长地说:“需要做的事太多,而据说上帝只有一个,他管不了,怎么办?不靠上帝,靠人民,靠我们自己!”
高山平湖
在中部喀尔巴阡山上有一座“乔治乌·德治”水电站,尽管这座电站的发电量已不算是全国最大的一座,然而它的雄伟气魄依然不愧是罗马尼亚人民钢铁般的创业精神的明证。
在海拔九百七十多米的山顶上,硬是用人工筑成了一个长达十四公里、蓄水五十多万立方米的巨大水库。
成千上万的劳动大军用了整整六年的功夫,在两个山峰之间,筑起了一条长达一百多米的人工大坝,利用山峦环抱的地形构成了水库的四壁。他们硬把岩石凿穿,一共凿了长达四十多公里、直径为五米的隧道。利用这些隧道把七条小河的水统统提到山顶水库中来,积少成多,然后再把水注入电站,可发电二十二万瓩。整个这一套水利系统用于灌溉,受益农田可达十万公顷。
站在山顶水库的高处,向下眺望:人工开凿的公路象一条银蛇隐约地缠绕在群山之间,山下的房屋看去只有火柴盒一样大小。就在这高耸入云的山顶上,竟会出现这样一个天上平湖!
这奇迹来源于人民,而这里的人民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锤炼,铸成了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侵占了整个的巴尔干半岛。达基亚(罗马尼亚境域最古老的名称)的人民在自己的领袖德切巴尔的指挥下,曾与罗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从十六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又曾统治这块土地达数百年之久,不堪忍受的压榨和剥削迫使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斗争。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敌人都不曾把这里的人民征服。
一位普通的工人说得好:“我们国家的人民是勇敢的,我们不想请别人来管,在这块领土上我们并不是昨天才来的”。
高山起平湖的奇迹正是罗马尼亚人民这种奋发图强,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象征。
三代人
在蒂米什瓦拉有一个著名的“古班皮件厂”。古班是这个工厂第一个工人的名字。他在一九二三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地下斗争。当时的反动当局为了镇压工人运动,几乎每年“五一”节时总是要把古班和他的同志们一起抓起来投入监狱。从一九三五年起,在地下党的关怀和资助下,古班开始创建这个工厂,他既是这个工厂的组织者又是这个工厂的第一个工人。
解放后,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工厂迅速扩大。六十八岁的老古班当上了厂长。他的儿子小古班从九岁起跟着父亲劳动,现在已成了这个工厂的总工程师。小古班的女儿为了继承革命前辈们开创的建设事业,也参加了这个工厂的工作。
经过三代人的奋斗,这个工厂从生产一点染料和鞋油开始,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两千二百名职工的综合性轻工业基地。它能生产许多塑料和人造革制品、多种日用金属器具,光是它的产品样品就摆满了整整两个房间,它的产品已向二十几个国家出口。
在“古班皮件厂”里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年轻一代可以经常听到讲解党史、党的文件和老一代工人们的斗争事迹。
“古班皮件厂”的三代人不过是罗马尼亚建设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生产的发展,更可喜的是工人阶级的年轻一代正在迅速成长。在有的工厂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是不满二十岁的青年。有的县全县工人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我们亲眼看到,这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正活跃在罗马尼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它预示着希望,预示着罗马尼亚更加宽广的未来。
我们在罗马尼亚访问时,这里正是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季节,从勤劳勇敢的主人身上,我们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靠上帝,靠人民。我们确信,罗马尼亚人民正在为之而奋斗的理想是一定会实现的。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