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蔬菜生产季节怎样提前到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1
第4版()
专栏:

蔬菜生产季节怎样提前到来
长春市郊区英俊公社福利大队党支部
长春属亚寒地带,每年适合蔬菜生长的时间只有五月以后的一百三十天左右。过去,城里吃菜靠外地支援,我们心里很不安。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试验成功了用塑料薄膜大棚生产蔬菜的方法。它是用塑料薄膜在大地上架起的蔬菜生产车间。塑料薄膜有良好的透光、保温性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光和热。用这种方法种菜,比温室成本低,面积大,方法简单,蔬菜上市期提前五十天左右。
这个办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靠辩证唯物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创造出来的。
掌握自然规律,变夏菜为春菜
四月的长春,大地刚刚解冻,大棚里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上三十来度,韭菜、小白菜等春菜已经陆续上市了。这使我们想到一个问题,能不能提前把夏菜种在大棚里,让夏菜变春菜呢?
夏菜中的一个主要品种是黄瓜。它要求温度高,湿度大,在这里历来是五月下旬定植,六月下旬吃瓜。我们决定拿黄瓜做试验。一九六七年,我们打破五月栽瓜的老习惯,四月中旬就在一个大棚里定植了黄瓜苗。可是,绿油油的黄瓜苗栽到地里,四天就黄了。有人看了摇头说:“季节不到啊!小满栽黄瓜这条老规矩不能改变”。是季节不到吗?所谓季节,主要是指气温,大棚里的气温比外面的气温高,很明显,问题不在季节上。为了弄清原因,干部社员一起,仔细观察棚内温度的变化情况,证明气温完全适合黄瓜生长。那么苗子“褪黄”的原因在那里呢?他们扒开土来看,发现小苗的根系发育不好。他们把温度计插进土里一测量,地温刚到五度。地温低,黄瓜根系不发育,营养供应不上,叶子就“褪黄”。他们找出了两条原因,一是扣棚晚了,地化得浅;二是浇水多了,土发凉。后来采取措施,提高地温,过了三天,小苗就由黄变绿了。这年大棚里的黄瓜长得十分茂盛,五月上旬就摘瓜了。
黄瓜提前定植成功了,有的人又认为越早越好。有的大棚刚进四月就定植黄瓜,过了几天,来了一次寒潮,棚内温度降到零上三、四度,瓜苗冻得打蔫了。这次教训使我们懂得一个道理,办事情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努力使自己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失败。
我们反复观察大棚的特点,找到当地气候变化和寒潮的规律,认为四月中旬定植比较合适。黄瓜定植时间不能提前了,那么黄瓜上市时间能不能再提早一些呢?我们在实践中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人们办事情不能违反规律,但并不是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我们认识客观规律,恰恰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去达到变革现实的目的。我们继续摸索黄瓜提早上市的门路。这时,有人反映这样一件事:开始搞大棚那一年,准备的苗子不够了,就把一些老苗拿来栽上了。这种苗子,有人叫它“老头苗”,过去栽在温室里或大地上,结不了几个瓜。可是这回却怪,栽到大棚里的老苗,没过几天就生长茁壮。“老头苗”为什么能够恢复青春?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棚有温室和大地所不具备的良好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合黄瓜的发育生长,因此,可以栽植大苗。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使黄瓜提早上市的新途径。
过去,我们往大棚里定植的黄瓜苗,都是四十几天苗龄,三、四片叶的小苗。认识可以栽大苗这个规律以后,我们大胆延长苗龄,一九七一年全大队的黄瓜苗普遍延长到六十天以上。经过辛勤培育,到四月中旬定植时,黄瓜苗已长了七、八片叶子,还带着小瓜。过去,小苗定植后二十多天才下瓜,现在栽大苗,十天左右黄瓜就成熟了。去年四月二十八日,我们把几百斤鲜嫩的黄瓜送到了市场。今年,我们进一步改进育苗方法,使培育出来的瓜苗既大又壮,黄瓜上市期又提前了四天。夏菜变成了春菜,五月栽黄瓜,变为四月吃黄瓜。
不断深化认识,让更多的蔬菜提前上市
一九七一年春天,讨论大棚生产计划时,安排的品种大部分是黄瓜。有人说:“大棚只适合栽黄瓜,生产别的蔬菜不行。”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过去几年,有人在大棚里搞过试验,栽茄子,出现了化果现象,结的茄子少、颜色淡;西红柿光长秧不结果;洋白菜不打包。我们觉得,搞大棚虽然有了几年的实践,但是对大棚的认识仅仅是开始,群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不单是个蔬菜品种问题,也是人们的认识能不能深化的问题。如果一次失败就回头,我们对大棚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现有水平上,不再前进。为此,我们鼓励大家再实践,再认识,深入揭开大棚的秘密,使更多的蔬菜提前上市。
有了正确的认识,就有了大胆实践的勇气。我们在几个大棚里试验栽茄子、西红柿。我们想,茄子生长比黄瓜需要的温度高,为什么黄瓜在大棚里长得好,茄子却长不好呢?种菜人有句老话:“风流茄子”,即茄子开花结果时特别喜欢风,大棚里的茄子不爱结果,问题正是出在“风”上头?王喜春等几个同志在茄子开花时,到大棚里去观察,发现茄花上的花粉粘腻,证明棚内湿度大,通风不好,妨碍茄花授粉。茄果类蔬菜和黄瓜不同,黄瓜授粉不好也能结瓜(这种瓜没有籽);茄果类授粉不好,就要化果。问题找到后,我们进行试验,在大棚里原有通风设备之外,把底边卷起几处来,加大通风,连续几天,发现通风好的地方,茄秧上果然都结了小茄子;而通风差的地方,仍然有化果的现象。秘密被发现了,我们就把大棚底边全部卷起来通风。这样一来,棚内水分很快蒸发,光照也加强了。结的茄子就又紫又亮了。去年大棚试栽的茄子,比大地茄子提前一个半月上市,产量增长百分之四十以上。我们还通过同样的实践观察,从改进通风、增加光照等方面,解决了西红柿只长秧不结果的问题。在西红柿开花的时候,为了弥补大棚内没有蜂蝶帮助授粉的缺点,用人工涂抹植物生长刺激素,提高了西红柿的结果率,使大棚里的西红柿比大地早上市一个多月,并且增产一倍左右。
茄子、西红柿在大棚里试栽成功,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认识到,不是大棚不能生产多种蔬菜,而是我们对大棚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一九七二年,我们信心十足地增加蔬菜品种,努力使大棚成为万紫千红的蔬菜园地。到目前为止,我们用大棚生产的春、夏菜已经增加到十七种,其中,有喜欢温度高的,也有喜欢温度低的;有喜欢光照强的,也有喜欢光照弱的;有北方固有的品种,也有南方移来的品种。我们按照大棚的特点和各种蔬菜的生长规律,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管理,使这些蔬菜生长良好,提前成熟上市。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多次循环往复,才能逐渐得出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人们在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向前,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这样,才能够逐步变必然为自由,掌握更多的改造世界的主动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