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2
第4版()
专栏: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高鸿鹄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彩色影片,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紧紧地把握住原舞台剧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调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成功地处理了情与景、舞与景、景与景之间的关系,突出了时代精神,突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题,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取得了“还原舞台,高于舞台”的成就。
革命文艺创作中的景物描写,要为抒发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服务。情与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是一定的革命斗争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景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是为塑造英雄人物提供典型环境和为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的。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正确地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使景物描写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第一场《战斗友谊》中,影片采取正面渲染的艺术手法,寄情于景,以景衬情,用充满革命激情的镜头,展开了严伟才与崔大娘之间“情逾骨肉相依相关”的生动情节,突出了严伟才的英雄形象。随着志愿军众战士和张顺和向画外喊道:“排长,到安平里啦!”镜头由左侧摇迎严伟才登场。先用全景镜头,表现严伟才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朝鲜锦绣江山的生动图画:远景,蓝天朝霞,青山耸立,稻田葱绿,高高的安平山上红旗迎风招展;近景,左侧的高坡上劲松挺立,右侧的断树倔强峥嵘,枝头上悬挂着用美国侵略者的炸弹壳做成的大钟。就在这种诗情画意的衬托下,严伟才出现在高坡上。接着用半身镜头,突出严伟才的“亮相”:他双目炯炯环顾安平里村头,神采奕奕,英姿勃勃,形象地点出了他重返安平里的激动心情。这一远一近的两极镜头的运用,既表现了安平里的壮丽景色,使景物描写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突出了严伟才对朝鲜人民深厚的革命感情。以后,影片描绘了严伟才与崔大娘之间动人心弦的会见。在崔大娘和严伟才各有一个半身镜头后插入了一个全景镜头,表现他们会见时的环境——青山蓝天,彩虹横空,雨后的山村,沐浴着霞光,生动地体现了“雨过天晴山色新,满天朝霞迎亲人”的意境。这个全景镜头既收到了寄情于景的效果,又起到了以景衬情的作用。接着,崔大娘和严伟才之间充满革命激情的一段对唱《情逾骨肉相依相关》与《这阶级的情意重如泰山》,就在这一个半身镜头里一气呵成,集中地抒发了严伟才和崔大娘之间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力地表现了“中朝友谊的花朵是鲜血来浇灌”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主题,使环境气氛、人物表情和唱段得到了统一。
运用舞蹈动作塑造严伟才的英雄形象,是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艺术特色之一。舞蹈动作主要写意,而电影艺术中的景物则是着重写实的。彩色影片《奇袭白虎团》在处理舞与景的关系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既给人以真实感,又衬托了英雄人物的舞蹈动作,使舞与景统一起来,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
例如,《插入敌后》这场戏,主要是通过严伟才等中、朝战士的一系列的刚健壮美的舞蹈动作,表现他们英勇机智地插入敌后的战斗过程,来塑造以严伟才为主角的英雄群象。这一场由于环境变化多,影片采用了中国画里横轴画的形式,在一个摄影棚里连续绘制了半圆形的五堂景,即越铁丝网、翻悬崖、排雷、涉溪水、上公路,使英雄们插入敌后的战斗过程更富有连续感和前进感。戏一开始,影片采用虚实结合的布景。风雨交加,雷声隆隆,闪电划破长空,显示了远方朦胧的群山,照亮了近处的巨石、树丛。这强烈的环境气氛,衬托着严伟才等尖刀班战士的舞蹈动作,有力地突出了雨夜行军,跋涉泥泞的战斗过程,形象地体现了“同志们精神抖擞,那怕这雨暴风狂”的革命精神。在严伟才等英雄人物翻越敌人设置的铁丝网时,后景写意,由幻灯景、立体或半立体景组成远山、巨石、树丛;前景写实,左侧是铁丝网的一角。这样,前景与后景通过透视关系,就组成了虚实结合的、富有立体感的布景,对突出英雄人物翻越铁丝网的舞蹈动作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而在严伟才等涉溪水前进时,影片用幻灯在山石上打出山色水影,并与溪边水草布景相结合,加上溪流潺潺的音乐效果,形成了山涧溪水的意境。这一切,烘托着严伟才等涉水前进的舞蹈动作,使舞与景互相配合,就象一幅优美的图画,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以严伟才为主角的英雄群象。
在革命文艺作品中,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景物描写不是形式主义的玩弄技巧,而是从内容出发的。它服从于体现革命主题,突出英雄人物的革命激情。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反映的是对敌武装斗争。影片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我与敌之间的景物描写上采取对比的手法,使光明压倒黑暗,从而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在第五场《宣誓出发》和第九场《奇袭伪团部》中,影片对我军团部与敌军团部的描写是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在我军团部里,团长、政委正在周密地组织以严伟才为首的尖刀班,准备直插敌后,奇袭伪团部。这里是一派紧张、热烈的繁忙气氛,“杀敌豪情满营房”,全军上下充满了胜利信心。影片从这一基调出发,热情洋溢地描绘了我军团部。镜头以抒情的笔调缓缓地自右向左摇移——掩蔽部外: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刚劲挺拔的松树林,显得异常壮观,隆隆的炮声更增添着战斗豪情。掩蔽部内:明亮,开阔,秩序井然。在暖色光的烘托下,用红松构筑的团部,更加显得热气腾腾,生气勃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隐藏于乱石堆下边的伪团部,在昏暗的月色中,形同鬼域。镜头由上降下俯拍,伪团部内:阴森灰暗,渺小丑恶。在冷色光的笼罩下,更加显得死气沉沉。我军隆隆的炮声,使群丑胆战心惊、惶惶不安。这两堂景物的对比描写,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强烈的爱与憎,体现了革命的新生的事物生气勃勃、无限光明,而反动腐朽的事物则注定要灭亡。
又如,在第二场《坚持斗争》中,以崔大娘为代表的朝鲜群众向美伪军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这里对崔大娘进行了热烈的赞颂,对美国强盗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在这场戏里,影片采取对比描写的手法,正确地处理了同一堂景中不同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美伪军暂时侵占下的安平里村口,虽然环境气氛也变成了灰暗色彩,但影片却在左侧一角,也就是敌人上场的路口,设置了一辆被我军打毁的美国侵略者的坦克的残骸,而在右侧高处,也就是崔大娘等朝鲜群众上场的地方,则利用火光作陪衬。熊熊的火光与坦克的残骸相对照,有力地表明了敌人的疯狂只是暂时的现象,他们逃脱不了象这辆破坦克一样的下场。同时,影片又采取分区照明的办法,使崔大娘等的表演区明亮透彻,而敌人的表演区则是阴森灰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光明压倒了黑暗,突出了革命气势,突出了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光辉思想。(附图片)
严伟才率领战士插入敌后侦察。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