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不能单凭老经验办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3
第2版()
专栏:

不能单凭老经验办事
河北省武清县东马圈公社党委书记 孙文祯
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人们往往会积累一些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可贵的,是我们做好革命工作的有利条件。可是,我们运用这些经验的时候,为什么有的切实可行,有的却碰钉子、行不通呢?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同志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也必须在实践中给予正确的解答。
一九六五年,我在大王古庄搞“四清”时,帮助一个生产大队发展养猪事业。当时,我简单地认为,要多打粮食,就得多积肥,多养猪,我就强调家家户户养母猪。不到一年,这个大队养猪就由一百多头增加到七百多头。猪多,肥多,粮也多了,当年粮食增产三十多万斤。可是,母猪喂过一年以后,矛盾就暴露了出来:由于每家每户的母猪都繁殖小猪,粮食饲料特别紧张,社员普遍反映负担太重了,结果,没法喂养,大家就把母猪都卖给了生产队。当时我并没有冷静分析其中变化的原因,相反还认为,粮食增了产,就是好经验。一九七○年,我调到条件较差的东马圈公社,一问,全公社二千多户人家,只有一千多头猪。我下决心在养猪上多下点功夫。于是,我按照过去养猪的“好经验”,动员家家户户养母猪。结果,动员了半年多,群众也没多养母猪。怎么回事呢?我反复琢磨,做了一些调查,并算了一笔账:一头母猪喂养一年,需要三百多斤粮食饲料,母猪怀胎要增加精饲料,生下的小猪还得喂大量的麸糠和豆类,加在一起就得四百五十斤粮食。这些粮食社员能负担得起吗?这一算,使我的头脑清醒了不少。后来,我又研究了养猪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政策性问题,这才认识到:不顾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社员生活水平,片面地强调家家户户养母猪是错误的。毛主席指出:“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我就和公社党委成员在一起商量研究,纠正了错误,大力提倡“队繁户养”,实行合理奖励办法,并做了一个全面规划。粮食饲料不足,我们就发动全公社广大社员因地制宜,植树造林,解决社员烧柴问题,然后再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研制推广了一种无曲盐水糖化饲料,解决了粮食饲料不足的困难,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一年多来,全公社养猪由一千多头增加到六千头。养猪一事使我认识到,过去的经验,往往是一时一地一事的总结,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这样才能使自己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然而,经验主义却老是拉着我们原地踏步。一九七○年,我公社推广了小麦种植五尺畦、八条垄的先进经验,头一年粮食增了产。第二年我就准备在全公社全面推广。可是,参观了石家庄市郊槐底大队小麦种植的先进经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的经验不如别人的经验,但对自己的经验仍然恋恋不舍,不想一下子丢掉。后来,在群众的推动下,我们通过实验,才认识到槐底大队的经验具有许多优越性,如:土地平整,浇水均匀便利,没有畦埂的限制,可以充分根据本地的水肥条件进行合理密植,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这样一来,我的老脑筋才转过弯来。学习了槐底大队的经验,在今年旱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三千亩小麦平均亩产比上一年还增产一百斤以上。
通过养猪和种麦,我体会到:人们不仅要善于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破除经验主义的“老框框”;更重要的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成功了的先进经验,自觉地从先进中找出落后的因素,从胜利中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途。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际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