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为实现共产主义艰苦奋斗一辈子 红军老战士甘祖昌回乡十五年来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3
第3版()
专栏:

为实现共产主义艰苦奋斗一辈子
红军老战士甘祖昌回乡十五年来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
提起甘祖昌,人们就想起“将军当农民”的故事。大家热情地称他是“井冈山下普通一兵”。
甘祖昌原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头部三次负重伤。一九五七年,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不能再继续工作,经党组织批准,回到了家乡井冈山下的莲花县沿背村当农民。回乡后,他处处用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求自己,建设家乡,教育后代。他的模范事迹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搞建设就要有把铁算盘
甘祖昌和家乡的干部、社员一起,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年来,他所在的沿背大队搞了不少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项项都体现着他精打细算,艰苦创业的“铁算盘”精神。
离沿背村不远,有一座蓄水的老陂,过去全用松树、泥坯筑成。洪水一涨,陂倒树散。甘祖昌看到年年做陂年年倒,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二百多亩土地的灌溉没有保障。他心里总算计着如何根治这个“烂陂”。
夏去秋来,雨水稀少,河床干涸。甘祖昌抓住这个时机,迎着朝霞出,披着星光归,反复勘察河底。一天傍晚,社员们收工路过沿背河,见甘祖昌还在河底抡起镐头一个劲地挖。老贫农谢宗恩便走过来问:“大哥,你在这里干什么?”
甘祖昌一见谢宗恩,高兴地说:“这里是石底,我想把陂改建到这里,你看行不行?”
宗恩看了看说:“石底倒是硬,就看地势是不是低了点。”
甘祖昌听了很受启发。第二天,他邀来老农,详细询问了沿背河的正常水位和汛期水位情况,然后从腰间取出旱烟杆,当作测量器,瞄了又瞄,发现地势不低,在这里筑陂正合适。为了慎重起见,他又从县水利局请来技术员,测量结果,和他用土法测量的相同。这时,甘祖昌问:建成这座陂要多少资金、水泥和劳力?技术员回答说,至少要三十五吨水泥,两吨多钢筋,三千七百多个劳动日。生产队的干部听了大吃一惊,要求甘祖昌“给县里打个报告”。甘祖昌笑着回答说:“当年红军在这里办兵工厂,用土风箱、铁锤子,加破铜废铁,同样可以造枪造子弹。今天搞建设,我们也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决不能依赖国家。”接着,他根据自己调查的详细材料和精确的计算,建议坝基筑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坚硬石底上,既牢靠实用,又节约人力物力。大家听了钦佩地说:“祖昌伯真是一把铁算盘!”
初秋,太阳还是火辣辣的。甘祖昌带领大家投入了紧张的建陂劳动。他们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只用了十吨多水泥,十八天时间,就修好了这座既能灌溉又可发电的“快省陂”。
生活要大众化,不要特殊化
甘祖昌常说:“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他总是把自己看作普通劳动者,不要求生活上特殊照顾。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甘祖昌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奋战,建起了一座十二瓩的小水电站,发的电除供大队碾米、磨面外,还能供部分社员家庭照明。队干部对甘祖昌说:“大伯,建电站你出了大力,先给你家安上电灯吧!”甘祖昌没有同意,他说:“世世代代的穷山沟里有了电,这是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电站是大家搞的,电灯应该先给贫下中农安上。”后来,电站换了一个二十四瓩的发电机,但由于电线不够,还有少数社员家里一时用不上电。这次,电线拉到了甘祖昌家的门口,他又一把抓住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共产党员的本份。等全大队社员家家户户都有了电灯,再来我家安装也不迟。”不久,电线买齐了。为了节约用电,经社员讨论决定:家庭照明只安装十五支光的灯泡。电工考虑到甘祖昌年纪大,眼力差,准备给他安大一点的灯泡,并解释说,“这是特殊情况”。甘祖昌说:“我是普通农民,不是特殊社员。正因为我年纪大,受党的教育时间长,更要自觉遵守纪律。”电工拗不过他,只好给他安装了同样大的灯泡。
贫下中农经常关切地对他说:“祖昌伯,你年老体弱,可要多注意点营养呀!”群众对他的关怀和照顾,使甘祖昌十分感动。想起旧社会自己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想起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受苦受难,他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艰苦奋斗一辈子。他有一个挎包,是战争年代发的,补了六个补钉,背带断了,还舍不得丢掉,打个疙瘩接起来再用。
在党和毛主席的教育下,甘祖昌以普通一兵要求自己,回乡十五年来,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时刻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给后代留下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一天晚上,甘祖昌把孩子们找来,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他指着“废除继承权”的一段论述,对他们说:“留下一笔遗产,让后代过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寄生生活,这是地主资产阶级的继承观;我们无产阶级有没有‘遗产’呢?有!这就是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他和全家人一起订了一条“家规”:向贫下中农学习,人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一九六五年,按照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莲花县办起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甘祖昌担任这个学校的名誉校长,他决心用南泥湾精神办好这个学校。建校劳动开始了,师生们来到野竹遍地,杂草丛生的山沟里,做砖建房,砍竹开荒。劳动比较紧张,生活比较艰苦,有的人产生了畏难情绪。甘祖昌把同学们带到一棵大松树底下,给他们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先问:“同学们,这里苦不苦呀?”一个小同学说:“别的没什么,就是老吃南瓜。”一下引得大家都笑了。
“南瓜是个宝啊!”甘祖昌说:“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领导我们闹革命,就经常吃红米饭,南瓜汤,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接着,他又给大家讲起当年他所在的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的教导,进驻南泥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革命前辈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给了同学们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大家精神抖擞地投入建校劳动。甘祖昌以身作则,带着学校师生探水源,建猪场;用自己改造红壤山,根治冬水田的经验,指导学生们开展科学实验,夺取粮食高产。他还帮助教师从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充实教材,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这里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红砖校舍,开出了一片片良田,昔日的野竹杂木,今天换成了茂盛的桃、李、杉、桐,基本实现了粮食、经费、油料、肉类自给。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正在青年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