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宁夏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大力治理清水河和大黑河 为根治黄河作出积极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5
第1版()
专栏:

宁夏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大力治理清水河和大黑河
为根治黄河作出积极贡献
据新华社银川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四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水河流域广大回、汉族干部和社员,在毛主席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鼓舞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发和治理清水河,对于减轻黄河泥沙为害,扩大清水河流域的农田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清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全长三百零三公里。它的流域包括宁夏南部固原、海原、同心、西吉、中卫和中宁六个县。流域内大部地区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只有二百至四百毫米,降雨时间集中在七、八月,而且多是暴雨,汛期往往塌岸毁田,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泄入黄河。解放以前,清水河从来没有治理过,流域各地农业生产落后,广大贫下中农生活极为贫困。
解放以来,清水河流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治理清水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革委会,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加快治理工作的进度。流域各县社也进一步加强领导,一面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一面以大队或生产队为单位,抽出一定的劳动力,组成专业农田水利基建队,常年治山、治水、治坡、治沟。
各地在开发治理清水河的工作中,因地制宜地大搞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做到治水与改土相结合,一道沟、一架山地集中成片治理。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结合进行闸沟打坝、引洪漫地;在山大沟多的地方,以闸沟打坝、淤坝地为主,结合进行引洪漫地。同时,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在治理的沟脑上和梯田埂上植树种草。这样,治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对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今天的清水河流域,已经建成的水平梯田和打坝淤地、引洪漫地造成的田地共达三十八万五千多亩,造林十九万多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泄入黄河的泥沙量已经大为减少。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四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大黑河流域的各族人民,治理黄河支流大黑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在上、中游控制水土流失,在中、下游引洪漫地,变水害为水利,初步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面貌,并且为根治黄河作出了贡献。
大黑河发源于卓资县,流经呼和浩特市郊区、土默特左旗,在托克托县境内汇入黄河,全长二百六十多公里。上游是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区和丘陵地带,下游是冲积平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黑河未加治理前,群众叫它“大害河”。每年通过洪水排入黄河的泥沙,总量达二千五百多万吨,给黄河下游带来很大的危害。
解放后,大黑河流域各族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教导,积极治理大黑河。地处大黑河上游的卓资县各族人民,从合作化初期以来,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坚持大搞水土保持。经过逐年治理,不少地区旱地变水地,坡地变梯田,荒山变果园,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地处大黑河中、下游地区的呼和浩特市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等地人民,统一规划,密切协作,因害设防,治河造田,引洪漫地,发展生产。几年来已经建成中、小型蓄洪水库六座,分洪、用洪、引水、退水等较大的建筑物四十八座,整修各级引水渠道一万一千三百多条,总长九千五百多公里。现在,大黑河中、下游地区光是万亩以上的灌区就建成十七处,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附图片)
地处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尖扎县人民发扬大寨精神,在隆务峡中建成古浪堤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