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革命传统永不丢 鞠躬尽瘁为人民——记昆明铁路局工程六处三大队党委副书记赵连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7
第3版()
专栏:

革命传统永不丢 鞠躬尽瘁为人民
——记昆明铁路局工程六处三大队党委副书记赵连平
乌蒙山区的初冬,北风呼啸。白浪滔滔的拖长江建桥工地,正在加紧施工。只见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同志,脱掉粗布袜子,把旧棉袄往旁边一扔,跳进冰冷的激流,和工人们一起,熟练地捆扎着便桥桥桩。别人劝他:“不行,你有关节炎!”他说:“我能行!”
他,就是昆明铁路局工程六处三大队党委副书记赵连平。
赵连平从七岁起就给地主放牛。二十八年前的一个初冬之夜,他怀着阶级仇、民族恨,在他的山东老家,趟过沂水河,找到了亲人八路军。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他舍生忘死,抢修铁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辗转祖国各地,劈山修路,直到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检查一处隧道工程时,为了保护阶级弟兄,不幸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
赵连平的一生,是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一生。他牺牲以后,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沉痛悼念他的人们看到:这位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脚上,还是穿着那双粗布袜;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棉袄。来到他办公室的人们看到:在他的桌上,还摊开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在《毛泽东选集》里,满是他划下的圈圈、点点。
穿粗布袜子走步稳
一九五四年初春,赵连平告别了朝鲜的山山水水,回到祖国,参加铁路新线建设。
十七年来,他从福建、湖南到云南,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常年穿着过去在八路军穿惯了的粗布袜。当年从部队带下来的那一双,他一直穿了五、六年,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还把它藏着,经常拿出来教育两个孩子。那年在湖南,大伙见他六月天还穿着粗布袜,劝他买一双线袜,他说:“二十多年来,都是粗布袜子不离脚。穿着它,走步稳!”
赵连平一直坚持没有急事不坐车。一次要摸黑走三十多里山路去开会,工地上的汽车司机准备开车送他,他坚决不肯,拍着司机的肩膀说:“同志,练出一双铁脚板,又能爬山又能过河。有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根源,打起仗来,我老头子还要冲锋陷阵哩!”
有一个冬天,寒风凛冽。他和他爱人抱着孩子排队等火车。在车站工作的一个老战友见了,前去拉他,说:“大冷天,排什么队?从小门进站上车吧。”赵连平说:“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这个传统不能丢。”那同志见他们抱着孩子,又对他说:“怎么还是这个倔脾气!你不怕冷,还有孩子呢。从小门进站上车,能算什么大问题?”赵连平仍然站在队伍里,说:“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我们是干部,要给大家做出个样子。”
当干部要大风大浪站船头
赵连平常说:“当干部,要大风大浪站船头,艰险时刻站排头。”
去年年初,正是新线施工最紧张的阶段。赵连平胃病复发,加上不分昼夜地辛苦劳累,脸和腿都肿了,在一次会议上竟昏了过去。同志们把他抬到床上,让他休息。不想散了会大家去看望他时,床上却空空无人,原来他到工地去了。又有一次,已经深夜十二点了。上级查询第二天铺轨缺多少枕木,有关同志回答不出来。赵连平忍着胃痛,披上棉衣,说了声:“走!”就带着三个同志,沿着路基数枕木去了。他们穿过隧道,越过旷野,一堆堆地数着,来回走了几十里路。归来时,附近村子里已经传出阵阵鸡鸣。
和赵连平同住一间房的同志,常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上铺,什么时候起床。同志们跟他说:“老赵,你这样白天黑夜地干,即使是钢钻头,也会折的呀。”赵连平笑着回答:“建设社会主义,要抢时间呵!当干部,不能嘴上唱高调,行动不对号。要求群众做到的事,干部要先做出样子来!”
当瓢泼大雨倾泻,工地积水横溢的时候,赵连平奔到工地,带头冒着风雨安装抽水机,保证顺利施工。在风沙扑面,铺轨工程日夜赶工的日子里,赵连平和工人群众一起,夜以继日地扛运枕木。灯火通明的山心战场,隧道发生了大塌方。二十多米高处的“老虎口”里,泥浆、石块滚滚而下。赵连平不顾大家的阻拦,冲进“老虎口”,探察险情。出来后,他来不及擦去浑身泥水,就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制止坍塌的办法。……
有一次,几辆汽车运来了钢轨,赵连平和工人们一起卸车。青年工人余成东刚撬断绑钢轨的铁丝,突然“晃当”一声,七根二十五米长的钢轨崩下车来。在这一刹那间,赵连平冲上前去,猛抱住余成东滚下陡坡。大家急忙奔到坡下,问他们伤着没有?赵连平站起来,连看也没看手上的擦伤,象没事儿似的,又跳上汽车,领着大伙撬的撬,抬的抬,很快把几车钢轨卸完了。收工时,大伙说:“老赵,革命的日子长着哩,你以后要注意身体呵!”赵连平说:“干革命,就是要只争朝夕。要把我们的祖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解放全人类,有多少工作等着我们去干呵!”
把心贴在群众身上
在福建工作的时候,赵连平经常奔波在新线工地上。鹰厦线,外(洋)福(州)线,他坐车、步行,走访过沿线一千多公里,和工人们促膝谈心,帮助解决各种问题。有一次,一批老工人从别的地方调到三明工作。大伙到达的前几天,赵连平就把房子打扫干净,把床板搭得一溜齐,连挂毛巾的铁丝也拉好了。等大伙一到,他又是扛行李,又是提水送饭,一直忙到大家洗毕吃好睡下,才带上门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伙发觉,原来自己住的是厅堂,而赵连平却在屋檐下用棍棍棒棒搭了个窝棚住着。太阳一晒,窝棚里象蒸笼;下起雨来,里边是一摊泥水。老工人们一个个抢着要和他换住,他执意不肯,说:“只要同志们睡得好好的,劲头足足的,我心里就舒坦啦。”
每逢刮风下雪,过年过节,赵连平总是深入工棚,到工人中间问寒问暖。有一个同志的家属生了病,他连夜送去二十块钱;有一个青年工人把衣服弄丢了,他赶忙把自己的衣服送了去。
赵连平尤其注意从政治上关心工人。他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把关心工人的成长看作是自己最大的职责。队里新来一批青年工人,大部分是中学生。有一段时间,有的人不安心工作,赵连平就经常到宿舍里和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有一次,赵连平回陕西探亲,在火车上碰到青年女工刘彩芸。他问小刘最近有什么困难,小刘说:“女同志参加铁路建设没有前途”。赵连平听了,一路对小刘讲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家史,同她一起忆苦思甜,给她讲述解放后祖国铁路建设的宏伟成就和重要意义。赵连平语重心长地告诉刘彩芸:要时刻想一想是谁培养自己读书的?读了书应该为谁服务?赵连平的话引起刘彩芸一路的深思,她终于向赵连平表示,决心不怕吃苦,要为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天还没亮,赵连平就起床了。他抹了把脸,在桌上打开了《共产党宣言》。学习以后,他披上雨衣,迎着蒙蒙秋雨,和两个技术员一起边走边谈,赶往一处隧道工地检查溶洞的施工情况。
他们来到了水泥仓库。赵连平看到地上抛撒着水泥,技术员也说最近水泥袋收集不起来,他说:“把这些水泥积攒起来,对工程有多大作用呵!这不能光批评工人,领导上要引起重视。”来到碎石机旁,他问:“怎么让它停啦!”技术员告诉他,附近有石渣,就地取材更节省。他蹲下去,用石尖在地上算计了一下,高兴地说:“对!就是要这样,处处为革命精打细算。”在洞口,他看见搅拌机上少了一颗螺丝,关心地说:“用铁销代替不安全,明天我带一个来。”有一处跳板,接缝大了点,他指出:“得重新搭一搭。要是同志们不小心,拐了腿怎么办?”
他们顺着木扶梯走进下导坑。工人们看见赵连平风尘仆仆前来,一下子象开锅的水,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头子,你又来啦!”赵连平乐哈哈地大声回答:“来啦,小伙子们!看不到你们心里就想得慌呵!”他掏出纸烟,一人递了一支,问大家:“下月给你们五十八米的任务,怎么样?”大家齐声回答:“没问题!”“好!完不成可要打你们的屁股哟!”在一片欢笑声中,赵连平继续向溶洞深处走去。
一阵冷气迎面扑来。就在赵连平他们站的地方,右边洞顶的石层有一条裂缝。赵连平迅速转过身,对站在他右侧的青年技术员封华南说:“注意!这里危险!”封华南疾速闪开,紧靠着导坑的墙壁。就在这一刹那间,一块落石打到赵连平的肩上。封华南见到,赵连平咬牙挺身,又喊一声:“危——”
“险”字还没有喊出口,霹雳一声巨响,头顶的石层已经向他压来……
“老赵!赵书记!赵——”同志们呼喊着,奔向坍塌地段。人们流着泪,在坍落的石块堆上,拚命地抠啊,扒啊,掀开压在赵连平身上的板石。
同志们扑上去,把赵连平紧紧抱在怀里,急切地喊:“赵书记,你醒醒,你醒醒!”大家屏着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赵连平吃力地睁开双眼,急促地呼了两口气,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赵连平一生不忘革命传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事迹,传遍了沸腾的铁路建设工地,激励着千百名建设者奋力加速建设进程。今天,赵连平查看过的那个溶洞,险情已被排除,水泥板封住了阴河;他在牺牲前战斗过的火食田大桥工地,巍然屹立的桥墩托着钢梁,引“铁龙”飞渡过浪涛滚滚的拖长江。——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又一条新的钢铁运输线,伸向了远方。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