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中州煤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0-27
第4版()
专栏: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中州煤城
在祖国辽阔的中原,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煤炭基地,这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市。
登上平顶山,鸟瞰全市,便见一对对高大的矿井架巍然矗立,一座座挺拔的烟囱直插云天,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列列满载原煤的火车,日夜从这里驰向祖国各地。
来到矿井下,便见数以百万米计的巷道,四通八达。电灯把井下照得通亮,一列列电车在巷道里川流不息。英姿勃勃的矿工操着各种采煤机械,日夜轮班生产。百里矿区,地上地下一片热气腾腾。
在平顶山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四百多年前,就有人在山坡剥土挖煤。解放前,这里有几个用人力开采的小煤窑,挖煤方法非常落后,井下通风不良,设备简陋,油灯如豆。工人们赤膊光身,肩背煤筐,爬着向外背煤,事故很多,工人生命毫无保障。井上井下,凄凉冷落。附近村里流传着“上了平顶山,有去无回返;进了赵家窑,尸体找不到”的悲歌。
解放后,平顶山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千上万来自祖国各地的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和当地干部、贫下中农一道,组成一支建设大军,担负起建设平顶山煤炭工业基地的光荣任务。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人们把这个荒山坡建设成为拥有三十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十一对矿井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原煤产量一九七一年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近一倍。
二矿,是平顶山市最早建成的矿井。首批建设者初来时,这里连一条公路都没有。他们在荒山坡上搭起帐篷,餐风宿露。在电源没有送到时,建井工人就用钢钎大锤凿眼,用辘轳提升,用牛皮包和吊桶排水,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重重困难,建成了第一口矿井。现在,这个矿井为国家生产了大量原煤,连续超额完成国家原煤生产计划,成为全市先进单位之一,一九七一年原煤产量达到四十二万吨,比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多一倍多,实现了一矿变两矿。
广大职工怀着为国家早日生产优质炼焦煤的战斗豪情,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田庄洗煤厂。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大搞群众运动,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洋奴哲学,纠正贪大求洋的坏作风,使选煤厂建设工程迅速进展。从水厂到选煤厂的主厂房,要安装长达二十七里的大型送水管道,中间经过七十多米宽的河道。那时正逢冬季,担负这项任务的工人,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跳到河中截流堵水,安装直径一、二米,重达数千斤的水泥管道。缺少起重设备,工人们就用木杆当撬杆,一步一步地挪动,终于把送水管道埋在河床底下。经过工人们的艰苦奋战,二千二百多根巨铁管,终于连接起来,将水送到了厂房。
田庄洗煤厂的建设情况,是平顶山市整个工业发展的缩影。这个市的厂、矿是陆续建设起来的。过去,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使厂、矿发展较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广大职工群众贯彻执行“鞍钢宪法”,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加快建设进度,新建投产厂矿达二十五个。一九七一年,地方工业总产值比一九六五年增长八点二一倍,主要产品品种,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二百多种。
平顶山市广大工人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多快好省地建设矿山。今年以来,煤矿工人对一些笨重陈旧的机械进行了技术改造,改制、制造出采煤机组、电动扒斗装渣机、轻便可弯曲电溜子、自动抽水机等设备,实现了各种技术革新三百多项。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在建设这个新的煤城过程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现在,全市有三千多名优秀工人被选拔到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担任领导工作。昔日“煤黑子”,今天做主人。他们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正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乘胜前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