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四分八厘地上的斗争哲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05
第2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四分八厘地上的斗争哲学
在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的射洪县,出现了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平安公社建设大队。
建设大队平均每人只有四分八厘地。过去,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粮食亩产五、六百斤,棉花亩产七、八十斤,长期处于“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的落后状态。
一九六四年学大寨以来,建设大队以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导科学种田,大踏步地跨入了先进行列。从一九六五年起,这个大队连续七年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棉花平均亩产过百斤。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四百九十四斤,其中有二百四十二亩小麦、早稻、晚稻三熟田还创造了亩产一千九百六十四斤的纪录,相当于学大寨前粮食最高亩产量的两倍半。
过去七年间,全大队共向国家交售粮食五十多万斤,棉花二十多万斤,肥猪三千多头。现在,他们有集体储备粮十四万多斤,公共积累十八万多元,超额实现一亩一猪的指标,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事在人为 地在人种
一九六四年,建设大队讨论农业学大寨问题的时候,有人算了一笔账:全大队耕地一千零一十九亩,除去二百亩棉田,每人只有三分七厘粮地。他们认为学大寨也不能解决人多地少这个矛盾。
大队党支部书记杨邦润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多地少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党支部组织群众对“人多地少”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说,解放初期,我们的粮食亩产量只有二、三百斤,现在翻了一番,达到亩产五、六百斤,土地的数量虽然没有增多,质量却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事在人为,地在人种。在讨论中,还有人谈到,第一和第三两个生产队虽然也是人多地少,可是由于他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精耕细作,粮食亩产量就比其他队高出一、二百斤。
广大群众动脑筋,出主意。有个叫田兴清的老贫农社员,根据兴修水利的有利条件,向大队党支部建议,把占水田总面积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冬水田,全部改造成能排能灌的稻麦两熟田,每年大约可以增产一倍粮食。党支部认为田兴清的建议很重要,经过讨论,决定把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作为低产变高产的突破口。
    能办不能办 实践当中看
改造冬水田的战斗,是在一九六四年九月间的连绵秋雨中开始的。这些冬水田全是烂泥田。牛不能犁,只好用人挖。人们站在烂泥中操作,一锄下去,泥浆四溅,人成了“泥人”。锄头上泥巴越沾越多,越挖越重,几乎人人手掌上都磨起了血泡。一个强劳动力,一天才挖两分田。
困难考验着人们。有的说,象这样干下去,就算把烂泥田改出来,种上麦子,也不一定有好收成。有的说,改造冬水田的事,书上没写过,我们费这么大劲,到头来恐怕是得不偿失。
从改田第一天起,雇工出身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杨邦润就一身汗水一身泥地和群众并肩战斗。尽管斗争很艰苦,他仍然满怀信心,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他说,改造冬水田的事,书上没写过,只有边干边学,才能积累经验。
能办不能办,实践当中看。杨邦润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的教导,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几天之内,改田的队伍猛增到八百多人。他们采取开沟排水、往泥里掺沙等办法,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经过三个多月奋战,改出一百多亩,第一次在冬水田里种上了小麦。后来又接连干了两个秋季,每亩掺沙一百多方;把一百四十多条弯曲的田埂改直;还兴修了水渠、蓄水池和粪池。到一九六六年冬播之前,二百四十多亩烂泥冬水田全被改成能排能灌、宜稻宜麦的沙壤田。这些田,一季小麦亩产五百多斤,一季水稻亩产八百多斤,比过去只种一季水稻多收八百多斤粮食,一亩田相当于原来两亩多田的收成。
打开了改造冬水田这个突破口,他们又乘胜前进,从一九六六年冬季开始,改造山坡上的旱地。前后六个冬春,把四百多亩石骨子坡地全部改成宜粮宜棉的沙壤梯田,还把二百三十多亩旱地改成了水田。至此,全大队百分之八十五的耕地已改造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
    认识无止境 更上一层楼
革了冬水田的命,一年一熟变成了两熟。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变一年两熟为三熟?杨邦润又在考虑这个新问题。他想,如果能把一季中稻改为双季稻,不是又可以多收一季吗?
杨邦润向群众说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不行,这样一改,矛盾就多了。首先,这三季作物的生长期加起来共有三百八十天,一年才有三百六十五天,还差十五天,到哪里去找?其次,一年两熟,肥料已经够紧;再搞三熟,这一季庄稼的肥料到哪里去找?第三是,一年一个“双抢”——抢收小麦,抢栽中稻,已经够忙了,再加一个“双抢”——抢收早稻,抢栽晚稻,投工量至少增加三分之一,劳动力到哪里去找?
杨邦润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说明这些矛盾实质上是“人”和“物”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的因素。季节、肥料、农活等方面的矛盾,必须靠人去解决。
杨邦润和大家一道,对一个一个的具体矛盾都认真地作了分析,研究出具体解决办法。他们采取适当延长秧龄期、相对缩短早稻和晚稻大田生长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解决了三熟作物争季节的矛盾。同时,积极发展养猪事业,增种绿肥作物,大造土化肥,普遍推行早稻草和玉米秆还田等办法,解决了三熟作物争肥料的矛盾。农活打挤的矛盾,主要靠大家的干劲和巧安排来解决。例如,每到七月“双抢”季节,他们总是头一天晚上拔好晚稻秧苗,第二天边割谷,边脱粒,边犁田,边压肥,边插秧,做到了不误农时。
一九七○年,水田一年三熟初战告捷,亩产粮食一千六百八十斤。去年,二百四十二亩三熟田,亩产小麦五百五十二斤,早稻七百零一斤,晚稻七百一十一斤,合计一千九百六十四斤。连同旱地三熟在内,全大队三熟面积扩大到八百二十亩,复种指数达到百分之二百五十六点一。一亩田的产量,相当于学大寨前三亩多田的产量。
今年,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继续大搞一年三熟,双季稻扩大到四百零五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社员们说,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引下,坚持科学种田,路越走越宽。我们要继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争取为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