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目前农村中急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9-05-10
第2版()
专栏:工作讨论

目前农村中急待解决的:三个问题编者同志:
据我们所知道的材料,目前农村中有三个问题急待解决:
经济作物的种植问题
第一是在推广经济作物种植中,各地都遇到了一些农民的不同抵抗,这些抵抗中,有些是属于领导上布置计划时太主观造成的,不按土质,强派种植,这种情况,虽然很普遍,但经过领导上的检查与纠正,问题倒还易解决。目前最难打破而且带有一般性的是农民的自给自足思想;冀南日报所登载的威县桑庄调查就是一个例子,那里面曾提到:“该村是产棉区,抗战前土地大部集中在地主手里,每年可种到百分之八十的棉花。自土改以来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了土地(每人平均七亩上下),人们为了自给自足,每家都多种了些谷物庄稼,去年该村种花仅达耕地面积百分之二十四点三,比战前大大减低。”在今年布置中遇到些什么问题呢?该调查中说:“这里布置的任务是扩大种棉面积到耕地的百分之五十五,但该村的麦地已占耕地百分之三十二,再加上小菜等,所余的白茬地也只有百分之六十五,如以百分之五十五种棉,群众不同意,这里改变计划,订为百分之四十五……经过布置才算完成百分之三十八点五。……”“自给自足”是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在农民中有传统的影响。在旧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惜用强迫、掠夺的方法来破坏它,用暴力的方法使它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工业。我们今天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不能采用强迫办法,但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手工业产品销路问题
第二是手工业产品的销路问题:目前所遇到最严重的是土布、土纱无销路。无极的情况是:目前卖出的布,刚能抵得住棉絮的成本。给推进社纺纱,一斤纱只能得半两棉絮的报酬。内邱县的反映是“布价和纱价等值。土布业有一落千丈之势。”有人说是由于平津解放,华北解放,单机器纱锭就有四十七万个,全年要吸收的棉花就有九千万斤,因此,土布土纱就无出路。但我们对这个问题是有些怀疑的,收复了的城市,工业的生产不是才刚刚恢复吗?华北地区如此广大,是不是马上洋纱洋布就能代替了土纱土布呢?另外听说束鹿有些榨油业因原料缺乏、销路不畅而歇业的不少。这就使我们怀疑手工业产品今天无销路,究竟是因为华北的全部解放有了一些机器工业的原故呢?还是在贸易工作上没有进行很好的组织的原故呢?两者都是因素的话,也应该说有个主要的因素吧?如何准确分析当前情况,并提出一些办法,在当前是很必要的。
组织手工业转业问题
第三、如何组织纺织及一些不适合目前需要的手工业转业的问题:在我们所遇到的几位农村干部中,曾有这样的提法:“手工业本来就是一种副业,特别是纺织,本来就是在农闲的空隙里进行的,如今提倡转向农业劳动,只能说比以前少做些是可以,但农闲时大家如果把纺车都停下来就没活做了,家里眼下的收入就要受影响。”农民要求解决“眼下”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如何解决,我们却感到茫然。灾区问题就更为严重了,过去的太行、冀南都曾依靠纺织渡荒,今年这一项就没了指望,其次是转业做什么?城市里究竟需要什么半手工业原料?在农村里弄不明白,希望报纸能给一个方向。
(吴因、丁国材、刘鸣玉、郭玉芬、刘根茂)吴因等五位同志:
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重要。这个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在目前新的情况下,城乡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保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上,关系很大,兹提出我们初步研究的意见,并望各地读者,参加研究讨论。
第一、有了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的问题。农民的自给自足思想一时是难于打破的,几年来在敌人分割的情况下,我们发展经济的方针就是争取与保证小范围内的自给自足,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进行深入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今年各地在推广植棉中发生强迫派种与迁就“自给自足”这两种偏向,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可以列举出的是:各地在宣传中只强调了农村必需供给城市的一面,而对于多种棉之后,对农民究竟有什么好处?地里种了棉花,吃粮食以炭代柴等均有保证等问题,没有认真开展教育。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让农民充分的了解,有了城市以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对待农民的态度与政策,这种态度与政策与以往国民党统治时代有什么区别。(这点在新解放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常常用刚刚经历过的旧经验来看今天的新现象),这也就难怪有的农民误解到:“如果一定要种,我秋后买上棉花、花生交公行不行?”目前结合播种,进行深入的宣传与切实的组织工作,实在是重要。第一是要让农民懂得棉花“供不应求”的情况,过去国民党依靠美棉,今天我们要依靠自给,“种得多了就不值钱”的情况完全不可能有。过去“棉贱伤农”是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垄断市场价格造成的,今天我们自己的政府,不会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二是要让农民知道粮食的来源完全有保证,今天我们的地区大了,有的地方气候、土质不能长棉花。而反适于种粮。一般的说产粮区比产棉区大得多,冀南、冀中、冀东等多种棉的地区,在粮食上可以得到东北、察哈尔、山西等地支援,那边需要布匹、棉花、粮食都有剩余。第三是肯定的宣传政府的收购政策;华北政府所规定的交一斤美棉可抵八斤小米公粮的办法,必须进行深入与普遍的解释。冀南决定在市场收购棉花价低于直接向农民收购的价格,以防止商人的囤积居奇,这在刺激农民增种棉花上有一定作用,各地可参考采用。一定要教育农民认识这是对自己对国家两利的事情。
第二、“洋纱洋布是否能完全代替土布市场”的问题:从目前整个的情况看,虽然有了近代化的纱锭与织布机但纱布仍是供不应求的。东北、西北、中原、石门等地布价均较天津为高,我们的地面是这样广阔,需求量是大大增加了,国民党过去依靠帝国主义倾销,我们今天当然不能采取这种完全依靠外援的自杀政策。因此土布土纱在目前说还不是没有销路的。那末各地所发生的土纱土布跌价问题应该从那里去认识呢?这就是因为解放了平津,市场的供求关系起了一些变化,过去在甲地容易卖出的货物,现在不一定容易卖,而必须转移到乙地卖,而我们的贸易交换工作,还有些赶不上形势的发展。应该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我们应该相信在国家贸易机关与合作社帮助与组织下。这种情况可以慢慢改变的。据目前已了解的情况。榆次、建屏等县群众,均曾以土布赴绥蒙换回牲畜、粮食,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换方法。晋西北、陕甘宁也均缺布。如能以布换回等价的当地出产品,对于解决两地人民的生活困难上不能不说是一条出路。因此目前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组织销路问题。而不能给以有意识的打击。必须反对那种以为有了洋布土布便可立即取消的论调,必须有步骤的先从提高土布质量、推广销路入手,依据机器工业发展的情况与市厂供求的变化,逐步转业。
第三、是如何组织手工转业的问题:组织某些机器工业可以代替的手工业转业,这本来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本报在四月十四日一版所发表的纺织与植棉的一文中曾提出争取以两三年的时间来达到逐步转业。采取这样方针的目的,第一是因为机器工业的生产还不能马上完全满足各地人民的需要。第二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机器工业就轻易地摧毁手工业与副业的市场,并严重地影响农民生活。因此在组织“逐步转业”中,我们是要进行许多工作的;除过有目的地去停止某些不必要的倡导外(如在山地继续发展纺织)最重要的是各地领导机关特别是合作贸易机关,能担负起组织转业的工作,一方面要用各种办法;如整庄、提高质量等帮助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手工成品推销,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城市与对外贸易需要的手工副业产品的利润,如猪肉、鸡蛋、席业、油篓业、羊毛……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那么转业的结果,便不曾是农民更加困难,而是因为有了城市,某些产品有了销路而更富裕起来。有些地方把转业了解为立即停止某种手工业去发展某种手工业是错误的。至于灾区的问题,就更要注意如何去组织灾民生产,并用一切办法去为他们的产品找销路,有个别地方阻止灾区的妇女纺织的作法是错误的。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