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灵感”论是资产阶级货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15
第4版()
专栏:

  “灵感”论是资产阶级货色
江凫生
刘少奇一类骗子在谈文艺创作的时候,极力鼓吹什么:“好的思想,往往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新鲜的比喻,思想的闪光,即所谓灵感,要抓住不放”,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零件’逐渐装配起来,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东西”。这段话无非是说,文艺创作是一种由精神到精神的活动,作品中的思想、情节和语言等,都是在九霄云外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通过作家的冥思苦想,才能获得,才能综合成文艺作品,简直把文艺创作说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了。
一部文艺作品的构思是怎样形成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完成创作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告诉我们:“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艺工作者的完整的创作构思和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情节、语言等,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作家头脑里固有的,而“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因此,深入人民群众三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实践,必须贯串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的全过程。文艺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和掌握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和典型化,还必须继续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使作品的构思不断完善,使作品的思想、情节和语言等更加丰富。这个从物质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作过程,是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创作规律。文艺工作者如果背离了这个规律,在获得了一些道听途说的所谓“新鲜的比喻”、“思想的闪光”等“零件”之后,以为可以不去深入生活,只要关起门来,胡思乱想,瞎编瞎造,就能写出好作品来,这是十分可笑的。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必然会歪曲工农兵,歪曲革命斗争生活。工农兵群众的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唯一源泉。不在深入工农兵群众的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下功夫,仅有滴泉点水,就冥思苦想,那必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的时候,工农兵群众的先进思想、感人事迹和生动语言等,不断反映到脑子里来。文艺工作者在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和典型化的时候,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种多思多想是以丰富的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为依据的,既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也不是凭一星半点的“零件”杂乱地“装配起来”。这与刘少奇一类骗子所谓的“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灵感”,完全是两码事。骗子手专靠欺骗过日子。他们玩弄这套唯心主义的把戏,妄图以假乱真,迷惑群众,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按照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灵感”论,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特殊的天才”。因为只有“特殊的天才”的人,才会出现“灵感”。而工农兵群众,因为没有“特殊的天才”,不仅一辈子出现不了“新鲜的比喻”、“思想的闪光”,即使有了这些“零件”,也不能“装配”成“完整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剥削阶级,为了把文艺变成维护反动统治阶级的得心应手的工具,不断从“天才论”中引伸出各种反动的文艺理论。刘少奇一类骗子当然不会例外。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里疯狂鼓吹“天才论”的同时,在文艺领域里也大肆宣扬“天才论”,其罪恶目的,就是妄图把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权和创作的领导权夺过去,为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服务;就是妄图毒害革命文艺队伍,使之成为他们篡夺无产阶级政权的“别动队”。
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在深入批修整风中,彻底批判、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形形色色的反动文艺理论及其流毒,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认识论指导创作,深深扎根于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努力反映我们伟大时代工农兵群众的伟大斗争,为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目的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