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19
第2版()
专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
黎峰
在科学技术研究实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路线斗争。
有的人认为,理论研究必然脱离实际。在他们看来,只有解决生产关键的课题才是联系实际,而综合性的理论研究课题则是脱离实际的。这是一种把理论和实际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是违反毛主席关于“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的教导的。
理论是否脱离实际,并不决定于是否搞理论研究,而决定于是否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从唯心论的先验论出发,沿着“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道路搞科研,这种“理论”必然脱离实际,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遵照实践第一的观点,沿着“实践——认识——实践”的道路搞科研,这种理论从实践中产生,能够指导实践,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正是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来自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它在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和解决具体生产关键的基础上,就某一个方面的技术进行综合研究,掌握其一般规律,能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举一反三,知其所以然,走自己工业发展的道路。例如,过去我们在设计锅炉时,沿用外国陈旧计算标准,使设计的锅炉体积和钢耗量都很大。而上海锅炉厂研究所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深入一百多个工矿企业调查研究,在九台锅炉上进行试验,初步制定出适应我国特点的固态煤粉锅炉的热力计算方法,使设计的锅炉体积缩小了三分之一,钢耗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这就是综合性理论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做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工作,那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每解决一个生产技术问题,都得从头开始。
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总结群众的创造,探索新技术,能够开辟科学技术的新领域。恩格斯说:“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一切科学技术成就都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要靠群众,靠集体的智慧;同时,又要有群众中钻研科技的积极分子和专门家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从事加工提高的工作,再拿到群众中考验。如此不断循环,使萌芽的东西变为成熟的东西。例如,山东莱阳动力机厂、大连电机厂等工厂,在大搞专用设备的群众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制造工艺和设备的科学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一批生产线,提高了机械化程度,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促进了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倍地增长。如果不进行这种研究,满足于用陈旧的技术设备去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沿用落后的制造工艺,那就只能单纯地靠增大建设规模、增加劳动力去扩大生产,难以贯彻执行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理论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然而,当大量的生产实践问题需要科学技术去解决的时候,科学理论又转过来指导生产实践。如果不作理论研究,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且探索新的理论,那就既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已经提出来的问题,更谈不到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归根结底,也就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由此可见,那种认为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注定要脱离实际的观点是错误的。
有的人认为,研究远期需要解决的课题是脱离实际的,解决眼前问题的科研才是联系实际的。因此,他们不愿意也不敢搞远期的课题。这是一种缺乏发展观点的表现,对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生产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科研课题是必须从实际需要中来的。但是所谓实际需要,既有当前生产的需要,还包括生产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有些高精尖的产品,从研究、设计到制造成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必须提前几年进行科研工作。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探索新技术的研究,往往要经过许多次的试验才能成功,必须先于生产进行。并且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又不断地为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出了采用先进技术的要求。
机械工业的实践证明,要使科学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必须正确处理远期同近期的关系。既要抓年度计划中生产急需的课题,又要抓长远规划中生产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课题。弃近求远,不管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脱离我国国情和发展的需要,盲目追求所谓“先进水平”,必然会走上“学院式”研究的邪路;而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也会迷失方向,拖生产发展的后腿。可见,远近结合不只是工作安排问题,而且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和技术发展方针的路线问题。
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远”同“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些看来是“远”的新技术,由于科研工作的迅速突破,被用于生产,就由“远”变成“近”了。例如,近几年来研究成功的人造金刚石,已经正式生产,并被用于矿山的钻采。而有些当前急需的新技术,由于科研工作没有提前去做,在技术上过不了关,则就由“近”变成“远”了。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就是要把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变成现实,解决近期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做好“远”转化为“近”的工作。搞好“远”“近”结合,还必须订好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规划。要弄清当前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了解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创造的经验和科学理论研究的成就,掌握国内科学技术状况和国外科学技术发展趋向,并把这几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力量组织起来,在保证完成近期任务的前提下,加强远期任务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好地促进生产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实验室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要不得。这是批判“三脱离”地搞科研以后出现的另一种错误认识,也影响了科学研究多快好省地发展。
毛主席教导我们:“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进行的试验,它本身就是实践,是对科研方案进行实践的验证,是取得知识的一种来源,是科研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至于在哪里试验,做多少次试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地说,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可以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验证,而一项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往往要经过实验室的反复试验,然后到生产现场进行试验和验证,有时碰到难题还要回到实验室作试验,两种试验交替进行,才能得到成功。实验室工作,是通过模拟试验或局部试验作出样品,验证在特定条件下科研方案是否可行;生产现场试验,则是通过少量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解决在一般条件下科研成果在生产应用中的问题。实验室工作是现场试验的基础,现场试验是在实验室工作的继续,二者互相联系,构成科学实验的全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实验室工作同现场试验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实验的全过程,才能把科研成果迅速运用到生产中去。有个研究所在搞大型锻模电加工的课题时,实行科研、使用、制造部门“三结合”,按照生产提出的需要,先在实验室反复试验,搞出了一种新型的可控硅脉冲电源,并制定了加工原理和工艺方案;然后到使用厂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践对原方案采用的电源作了调整;接着又同制造厂相结合,修改了原设计中不切实际的地方。这样,他们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脉冲加工机床。与此相反,这个研究所在搞电解磨齿课题时,没有经过实验室的工作就直接到制造厂进行试验,由于电解液对设备的腐蚀、加工效率同精度的矛盾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搞了两年多还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对于那种既不根据生产实践需要,又不实行“三结合”,关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做法,我们是必须反对的。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不要实验室的工作。我们必须联系生产实践,加强实验室工作,使之成为科技人员接受工人、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阵地,成为科技人员理论结合实践、为生产服务的前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