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学会分析方法 养成分析习惯——记江都县麾村公社关于晚茬麦是否注定低产的一次讨论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2
第2版()
专栏:

  学会分析方法 养成分析习惯
——记江都县麾村公社关于晚茬麦是否注定低产的一次讨论会
江苏省江都县麾村公社队干部集中学习的时候,党委负责同志李斌带来一个喜讯:共平大队西桥生产队晚茬麦亩产从去年的二百八十多斤增加到四百二十七斤。对此,大家议论纷纷:“西桥真行!”“怎么我们那里上不去呢?”麾村公社这几年晚茬麦产量一直不高,有的人便认为晚茬麦注定低产,种植面积只能缩不能扩,还说这是“实践证明了的”。有些同志认为自己身在基层,情况熟,满眼都是“实际”,不会有唯心主义;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
    “明摆的事实”说明什么?
西桥晚茬麦丰收的事实,使一些人不再坚持“晚茬麦注定低产”的看法了。“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老李想:让大家看看现场,表个态,并不等于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还必须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这次学习讨论就从“西桥的晚茬麦产量为什么能上去?”开始。
有人说:“西桥人有个犟脾气,他们是硬着头皮干出来的。”原来,过去人们看着晚茬麦产量年年上不去,就认为:事实明摆着,晚茬麦不行。现在,眼看西桥的晚茬麦行了,但心里却不明白过去的“结论”为什么不对头?
在西桥蹲点的公社干部老周谈了他的体会。过去他就听说晚茬麦是“种一瓢,收一捧,只能落个新鲜种”。还没有种,思想上先有了个疙瘩:常说“小雪断犁”,“小雪”以后,北风呼呼,天寒地冻,怎么能种麦?不种吧,又怕被批评为右倾保守,只好种点试试看。结果真的是低产。
后来老周又想,要对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就要千方百计多增产,晚茬麦也是麦,只要多施肥多管理,产量也许能增长上去。于是,他们下决心,又种了一季,结果收成还是不好。老周和大家一起找收成不好的原因。原来,晚茬麦由于“晚”,就要有一套同早茬麦不同的管理措施。经过一番实践,他们摸索出了一套措施,今年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收成。从这里老周又长了一智:有了把晚茬麦搞上去的决心,但在实践中还可能失败。只有经过反复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听了老周的介绍,大家进一步懂得了:身在基层,处处有“明摆的事实”,但对这些事实的看法却不一定都是对的。从实际出发,并不是说只限于直观地反映这些“明摆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它们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隐蔽的,有的还与事物的现象(即“明摆的事实”)并不那么一致,不是随手就能摸到、一眼就能看穿的。必须认真看书学习,开动脑筋,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量的事实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才可能避免把事物的表面现象错当成事物的本质。
    怎样看待巧事?
讨论在继续。有的人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就都能办成功呢?在晚茬麦还没有获得高产的时候就认为“肯定能高产”,就下决心,这与“肯定不能高产”不一样都是先验论吗?
西桥生产队副队长龚德胜介绍了他们经过分析客观情况然后才下决心的经验。贫农社员周世昌补充发言说:“依我看,我们搞晚茬麦的决心同那五亩四分晚茬大麦高产有很大关系。”有的人不以为然:“一小块高产有什么可谈的?其他队也有过,是碰巧了。”
怎样看待巧事?公社蹲点干部老周讲述了自己的体会。去年,西桥种了八十亩晚茬麦,有七十多亩亩产只有二百多斤。可是其中有五亩四分田亩产五百多斤。是不是碰巧长好的?老周想:这五亩四分晚茬大麦是我们种出来的,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让鸡孵石头,再“巧”也变不成小鸡呀!这五亩四分晚茬大麦“碰巧”高产,正说明晚茬麦在我们这里有高产的可能。他们认真研究高产原因,发现在品种选择、土地耕作、播种施肥等方面都大有文章。以后,他们积极改善晚茬麦的管理措施,才取得了今年一百亩晚茬麦的丰收。
听到这里,大家豁然开朗:我们有的时候被唯心主义遮住了眼睛,身在宝山不识宝,新鲜事物看不到。联系这件事,大家认真学习,认识到:晚茬麦的小块高产,看来是偶然的,其实正是必然的反映。这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实践的结果。我们对偶然性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也不能有侥幸心理,而要开动脑筋,从偶然发生的事情中找出必然性、规律性。这样,在实践中才能更主动,更自觉。
    还要不要多费心?
最后,老李让农技员老龚向大家介绍种好晚茬麦的几个技术关键。老龚一条条地讲,大家一条条地记。有人高兴地说:“嘿,把这一套经验带回去,再用不着多费心了!”
大家进一步研究分析这种说法对不对,讨论又深入了一步。
李斌谈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老李在西舍生产队蹲点,通过路线教育,帮助社员提高认识,解决了养猪的实际困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人一猪”。可是,推广了西舍的经验以后,有的队进展并不大。这是为什么?他学习毛主席关于“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的教导,又深入调查,发现这些队有许多跟西舍不相同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他又抓了政策落实,采取了具体措施,终于使这些队赶了上来。这件事使老李深受启发: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并不完全相同,先进经验的推广,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必定会失败、碰壁。
那些想抄了西桥的经验就不再“费心”的同志,从老李的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在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没有“捷径”可走,现成饭吃不得,图省力要不得。别人的经验只能给自己以启发和借鉴,代替不了自己的实践,也代替不了自己“费心”。
毛主席教导我们:“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麾村公社的干部、群众体会到:身在基层,天天接触实际,这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光有这个条件,还不等于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思想和路线问题。只有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同时,坚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革命理论,不断开动脑筋,总结经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逐步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