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一万五千多亩白浆土是怎样改良的?——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连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的好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5
第2版()
专栏:

  一万五千多亩白浆土是怎样改良的?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连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的好经验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五连,战斗在丘陵地区。这个连共有耕地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五亩,都是“晴天硬梆梆,雨天一锅汤”的白浆土,加上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亩产长期在二百斤以下。一九六五年以来,五连党支部以路线为纲,率领广大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有机肥,改造白浆土。经过连续七年苦战,从根本上改变了白浆土瘠薄、板结、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产量逐年提高。去年,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一十三斤,超过了《纲要》;有的地号(全连共八个地号)的玉米亩产超过了千斤。今年庄稼比去年更好。七年来,年年盈利,向国家上交利润共一百一十余万元。
    这是要不要自力更生的问题
过去,这个连的一些同志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种地不上粪,完全靠化肥。土壤越种越板结,产量逐年降低。一九六四年,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鼓舞下,广大群众提出:大寨贫下中农能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白浆土!他们批判了“守着化肥过日子”的懒汉懦夫思想,积了人粪尿、猪粪尿、清塘淤泥等有机肥料两千多吨,在四百五十亩玉米地里进行改土试验。当年收秋时,这块原先“兔子不拉屎”的白灰地亩产达到五百三十斤。从此,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清了用有机肥改土这条道。七年来,他们共积造有机肥七万八千六百多吨,有计划地把耕地全部改了一遍。同时,种植防风林一千六百二十余亩,削平小土包、填平沟壑、移土改田,共计动土三万多立方米。他们在改良土壤上下了苦功,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人少地多地区也有大量肥源
在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在大面积耕地上用有机肥改土,能经常找到大量的肥源吗?
一九六四年,有的同志说:“用有机肥改土好是好,可是咱们一个劳动力负担好几十亩地,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有机肥?”党支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放手发动群众找门路,想办法,并组织群众学习积造有机肥的科学知识和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群众发动起来了,办法越想越多,肥源越找越广。他们坚持专业队积肥和群众性积肥相结合,常年积肥和季节性积肥相结合,每年全连积肥达一万吨以上。
肥源在哪里?
第一,大量饲养猪和大牲畜。一九六五年以来,母猪每年都有增加。在发展公养的同时,还鼓励和扶持每户职工也养一至几头肥猪,并对粪肥给予合理报酬。马群几年来扩大了将近一倍。牛羊也有发展。现在,仅以上几项,每年就可提供有机肥料五千多吨。
第二,改进环境卫生与积肥相结合。他们掏厕所、鸭窝、鸡舍,挖臭水沟、脏水坑、塘泥,积攒炕洞灰、炕洞土、炉灰渣,清理房前屋后、道边沟旁的垃圾杂草和田间的秸秆等等。把这些集中起来,在高温多雨的夏季直接堆积沤肥,在低温寒冷的冬季挖通风气沟,拌以马粪,高温造肥。
第三,有计划地用“客土”改土。民谚说:“以土改土,一亩顶两亩。”他们每年大刨沟壑、浊塘里的淤泥黑土和草炭土,灌上一定数量的人粪尿和牲畜粪尿作“引子”,沤制成肥料,肥效较好。
第四,种草苜蓿压绿肥,使土壤增加大量有机质,逐步改变土壤结构。
第五,搞肥料圃和活动牛圈。开春后,选择土质较好的地块作为肥料圃,先铺一层粪尿,到天暖时翻耙一次,让粪尿自然腐熟。然后再铺第二层粪尿,一个月后翻耙一次。连续铺翻三四次,即可铲起来运到地里施用。这种办法造肥,量大质好,并且适宜机械作业,可节省大批劳动力。他们还把牛赶到地里圈起来,靠牛的活动将牛粪尿均匀搅拌入土。两个月后将牛圈挪至另一地块再造肥。按当地气候条件,这种活动牛圈一年可在地里移动三次。除此之外,他们还采用秸秆还田等多种积造有机肥的措施。
    不能光靠猛劲,还要讲究科学
用有机肥改土,必须因地制宜,讲究科学,否则,仍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一年冬天,他们给一个地号集中施了一万三千多吨有机肥,厚厚地铺了十几厘米,满以为这号地会大幅度增产。可是由于这块地坡度大,经过一年的风蚀雨冲,肥料丢失将近百分之七十,增产不多。这使他们认识到,用有机肥改土,光一个劲儿地猛施肥料还不行,必须因地制宜,讲究科学,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他们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全连八个地号的地形、地势、土壤酸碱度等各种不同情况,具体地作出规划。远的大的地号种草苜蓿,中小地号送肥和就地造肥,岗坡地改变耕向,风口处植防风林。同时采取合理套种、轮作换茬等一系列种地养地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连的最薄的地块是四、五、八三个地号,过去人们一度认为这些白浆土地是瞎子害眼——没治,曾想扔掉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不断深入,他们针对这三个地号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工作。四号地土壤最贫瘠,他们就采取加大底肥,每年施用双层有机颗粒肥的办法提高土壤肥力。五号地坡度最大,上肥易被冲走,他们合理安排耕向,岗顶、偏坡采用不同耕向,纵横交错,挡住流失的水土;同时,每年有计划地间种一部分苜蓿压绿肥。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八号地正在风口,他们一面植防风林四百五十余亩,一面施了八千吨牲畜粪尿,彻底改变了那种“有风刮起三尺土”的状况。去年,这号地的玉米每亩平均产量达八百余斤。
他们为了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采用了麦、豆、黍轮作和玉米间种大豆等办法,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