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用辩证法攻克煤炭生产难关——锦州市八道壕煤矿工人学哲学的事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5
第4版()
专栏:

  用辩证法攻克煤炭生产难关
——锦州市八道壕煤矿工人学哲学的事例
管住了井下火
八道壕煤矿前进坑,过去井下经常起火。火一大,就得封闭采区,等熄了火再启封开采。这样,损失煤,费工,又不安全,对生产影响很大。前年下半年,为了寻找管火的规律,不让井下再发火,从坑口领导到工人、技术人员都在动脑筋。两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件,建井二十年来从未发过火的北盘某煤层,突然发了火。人们原以为这里煤质不好,根本不会发火。另一件,南盘某煤层,从开采那天起,一直是火跟着人的屁股走,四个火点越燃越旺,没办法,只好封闭了这个采区。后来启封重新开采,从掘进送道一直到开采完毕,一次火没有发起来。
经常发火的地方没发火,不发火的地方却发了火。道理何在?有人说,这是偶然现象,更加说明井下火的脾气不好摸。多数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偶然里边藏着必然,咱们应当努力从偶然中找出规律来。于是,大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先找北盘发火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因为这里有机械油、木头等易燃物品。一位老工人不同意这个理由,说:“光有易燃的东西不一定着火。坑木厂的坑木,机械厂的油,都比北盘多,没有人去点火,怎么也着不了。”是什么东西点的火呢?人们联系到地面的煤堆会自燃,井下火总是从“落塘”“空巷”着起,没有开采的煤层不发火等现象,一下子想到风和火的关系上。不少人说:“对,煤一接触空气就氧化,就发热,时间长了,热到燃点,就自然发火。这火是风给点起来的吧!”
研究南盘没发火的原因时,“风点火”这个认识,被加深了。由于南盘多次发火,重新启封开采后,管理上十分小心,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了对风的管理。空区的煤,缺少氧化、发热的条件,所以火就没能发起来。
从两次意外事情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在后来的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前进坑紧紧抓住管风这个环节,适当控制风量,加上加快开采速度,甩开火期等,成功地管住了井下火。从去年十一月以来,这个坑口一次火没发,由欠产单位变成了月月安全高产的先进单位。
    解放一层煤
去年七月,一坑浅部煤层的开采眼看就要结束,准备转移到新采区。煤炭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工业的粮食,矿工们个个爱煤如金。有些老工人,对一坑浅部已经没煤的说法,不太放心。
他们这种不放心在当时只有很小一点根据。这里的二之一煤层,有个结论,说是厚度不超过零点七米,没有开采价值。可是工人们知道,其它几个坑口的这一层煤都超过零点七米,都在开采。为什么别的坑口都厚,偏偏一坑薄,结论到底准不准?
正在这时,掘进队有个异常发现。他们送道通过二之一煤层时,惊喜地看到,煤层满厚,让地质员用尺子一量,超过零点八米。
这个发现传出坑口,很快成为人们热烈议论的题目。到底怎么理解原结论和这一次的发现呢?就这个问题,大家重温了毛主席的教导:“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时,大家又查阅了判定二之一煤层没有开采价值的原始资料,发现,原来勘测时,这个煤层是被作为一个小局部来研究的。只打了一个钻孔,结论是分析推断出来的。大家又联系这里地质结构复杂,断层较多等情况,认识到:一个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来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大家还懂得,如果原来的错误结论,是由一个钻孔的片面性造成的,那么,根据最近这一次发现,马上得出新结论,也是以偏概全。大家就又到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认识。为了不给国家造成浪费,不影响生产,他们结合送道,对二之一煤层又打了五条探巷。终于证明,原结论是错误的,二之一煤层大有开采价值!整整一个煤层就这样获得了“解放”。
    防止周期性冒顶事故
煤已采空的地方,由于地层的压力,顶板一定要冒落。因为岩质不同,冒落的规律不一样,有的有明显的周期性,便被称为周期压。五坑的顶板全是坚硬的粒岩,平时不易冒落,但一冒落就是惊天动地。以前,人们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时,大冒落突然一来,七八十米的工作面,说毁就毁,时常造成停产。这是威胁五坑生产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五坑的工人已经找到对付周期压的办法。怎么找到的呢?
一九七○年末,五坑的一次哲学学习会上,工人们讨论到怎样认识周期压的问题。大家学习了《矛盾论》中的两段话:“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开阔了思路。不少人说:“以前只觉得周期压来得猛,来得突然,不懂得它也是由一点点的变化积攒起来的。周期压来前,一定有很多预兆,琢磨住这个预兆就能有办法认识它,对付它。”
这次讨论之后,工人们一边在井下细致观察,一边进行总结归纳。周期压来前的征兆一条一条地都被捉住了。终于发现周期压来前,往往出现页岩脱落,柱顶戴帽,煤帮发松的现象。后来,班长和技术员翻阅生产记录,又发现了采煤工作面和周期压的关系:工作面越长,周期压来得越快。经过这一番观察、分析、研究,人们对周期压的认识,有了几分自觉,它不是行踪不定,而是有规律可找的。
知道了周期压什么时候来,还不等于有了对付它的办法。一次,由共产党员、老工人阎太贵带领的采煤班,又遭到了周期压的袭击。压过后,他们发现七十米长的工作面,有两段工作面保留下来了。这是由于离工作面两米远的那排密密实实的木柱子,起了支护顶板的作用。后来的实践证明,把周期压来的时间判断准确,来前用增加木柱子的办法,加强顶板维护,果真是对付周期压的有效办法。五坑靠这个办法,从一九七一年起,周期压毁坏工作面造成停产的事故,一次也没有再发生。年年季季超额完成原煤生产计划,一直是八道壕煤矿先进坑口。
八道壕煤矿报道组锦州市革委会报道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