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就地取材 材尽其用——辽宁金县是如何解决制造农具原料不足问题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1-28
第2版()
专栏:

  就地取材 材尽其用
——辽宁金县是如何解决制造农具原料不足问题的?
辽宁省金县生产中小农具,需要不少钢铁,可是,国家调拨的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怎么办呢?他们的做法是:节约代用,修旧利废,就地挖掘材料来源,取得了为国家省料,为农民省钱的好效果。
今年以来,全县制造播种机、大车棚,以及镐、锹、铧、锄等中小农具四十多种,五十一万七千多件,维修各种中小农具十二万七千六百多件,所用钢材大部分是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解决的。
    改良旧的农具
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农业耕作技术每年都有新套套,要求工业不断提供新农具。金县在积极制造新农具的同时,积极改造旧农具,使之适应科学种田的需要,既节省了原材料,又降低了农业生产费用。他们主要抓了“三改”,就是改播种机、改拉锄、改木犁。
今年春播,县革委会提出改手播为机播的要求,这就需要工业提供大批播种机。从哪里弄材料呢?县社农具厂的职工,想办法把玉米播种机改造成除玉米外,还能播种大豆、花生、高粱等多种作物,实现了一机多用。过去手播,一犋牲口得跟上五、六个人,现在只要两个人就够了,还节省了种子,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春播进度。仅改良播种机一项,全县各农具厂共节约木材二十立方米,铁二点四吨,并为生产队节约生产费用五千二百多元。
农田耕作实行间作套种后,由于田垄有大有小,原来的“死拉锄”不适用了。七顶山公社农具厂首先将“死拉锄”改为“活腿拉锄”,从二尺半的大垄到六、七寸的小垄都能锄。县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各公社农具厂都将“死拉锄”改成了“活腿拉锄”,节省钢材八吨多,节约资金一万多元。
为了解决农具不足的问题,农具厂还将已经淘汰了的木犁改造成人们叫做“木犁穿铁鞋”的新型犁杖,既轻便,又通用。
    推广活尖铧子
杏树屯农具社的工人们在下乡服务中,看到不少生产队牲口圈旁扔着一些磨秃了尖的旧铧子;他们觉得铧尖子磨秃了,就将整条铧子报废,这是很大的浪费。于是他们制造和推广了活尖铧子,磨秃了可以换。他们算了一笔账:每个生产队按五台犁杖计算,全公社就需要二十多吨铁制造铧子;如果推广活尖铧子,每年有两吨铁就够了。
经过县社农具厂广大职工的努力,现在这个县已经全部使用活尖铧子。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使用活尖铧子有很多优点:一是省料,全县每年可节约生铁七百三十吨、焦炭一百四十六吨;二是省钱,一条铧子七角五分,而一个铧尖只要一角七分。全县农村仅使用活尖铧子一项,每年就可节省生产费用十一万元以上。
    实行节约代用
这个县的农具厂坚持“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把及时维修中小农具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在维修中努力为农民着想,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一张旧锄板看来不起眼,但县社农具厂的职工却拿它大做文章。他们从废铁堆里拣来一些坏锄板进行焊接,再拿到农村中去鉴定,证明只要锄鼻子不坏,都能焊接成“再生锄板”。买一张锄板花钱五角多,焊接一张只要一、两角钱。从此,他们增添了焊接农具的服务项目。不少农具社坚持下乡服务,做到收货上门,送货到户。今年以来,全县各公社农具厂焊接锄刀、镢头、十字镐等小农具一万八千多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也为社队节约了大量生产费用。
    用废铁屑炼钢
要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仅仅靠改良旧农具,节约原材料是不够的,还得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自搞钢材才行。石河公社农具厂职工看到本地区靠近工业城市,废铁屑资源比较丰富,决心通过综合利用,向废铁屑要钢材。工人们信心十足地说:“任务向上要,钢材自己搞,设备大家造。”他们用五百块砖,两根送风铁管和一台零点五瓩吹风机,建起一座无煤烧结炉,把回收来的废铁屑放入炉内,炼出了低碳钢。
接着,他们又用较少的投资搞了一台空气锤和小型轧钢机,把低碳钢加工成圆钢和板材,用来制造大车轴、大车棚、锄钩、锄板、镢头、镰刀等二十几种农具。现在这个厂每年可以加工两千吨废铁屑,熔炼一千二百吨低碳钢。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