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战斗在九嶷山上——记湖南宁远县九嶷山区人民大搞水利建设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02
第4版()
专栏:

战斗在九嶷山上
——记湖南宁远县九嶷山区人民大搞水利建设的事迹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
在毛主席《答友人》诗中吟咏过的九嶷山上,如今,条条渠道绕山岗,层层梯田披绿装,潇水上游飞彩虹,荒山变成米粮仓。
九嶷山区,在湖南省宁远县境内,包括九嶷、麦地、湾井、下灌四个公社和九嶷林场,境内群峰起伏,潇水纵贯。相传舜帝治水未成,死后葬此。千百年来,这里总是山上遭旱,河畔受淹。人们形容这里的干旱情况:“九嶷山下潇水长,九嶷人民吃水难,一水要作三水用:淘米、洗菜、洗衣衫。”
解放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九嶷山区各族人民以当年工农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劈开奇峰险崖,截断深谷急流,在白云飞渡的九嶷山上开渠,在浪花翻腾的潇水河上筑坝,短短的几年时间,兴建大小水利工程一百五十多处,凿石开渠一百多里,建筑机灌设施十多处,整治河堤七十四里,全面整修了渠道网,使二万二千多亩农田旱涝无忧,同时开荒造田三千多亩。最大的九嶷渠工程,在山间蜿蜒三十六里,绕过五十多个山头,穿过四个隧洞,越过两个倒虹吸管,把潇水牵上九嶷山腰,结束了“一水要作三水用”的历史。
九嶷山区水利面貌的改变,是瑶、汉族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坚决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自力更生,团结战斗的结果。
在开凿九嶷渠过程中,经历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拦河大坝刚刚建成的时候,对于怎样兴修渠道的问题发生了争论。贫下中农指着半山腰说:“在这里开渠,由于渠高水流得远,灌溉面积才大。”有些人摇摇脑袋说:“山高石头多,修渠太困难。”他们主张把渠道线划到山脚下。这样,工程量虽然小了,受益面积却减少了一半。贫下中农说:过去我们说话无人听,有劲无处使,想治水也治不成。今天,我们有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安排九嶷山河!贫下中农的话激励着贫农家庭出身的回乡知识青年陈忠胜,他主动向工程指挥部要求担任测量工作。在工程指挥部和贫下中农的支持下,他和另外十一名知识青年,建立了测量组,借来一部水准仪,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开始了勘测工作。勘测石壁峰一段时,悬崖峭壁,荆棘丛生,人没地方站,标杆没地方插,仪器没地方放。陈忠胜把绳子往腰间一系,悬空下到半山腰,插上了第一根红色标杆。测量组的成员,穿山过谷,披荆斩棘,终于按照贫下中农的意愿,在半山腰测出了一条渠道线。
一九七○年冬,由两千多瑶、汉族社员组成的水利大军,开上了九嶷山的舜源、娥皇、女英诸峰,打响了修造九嶷渠的战斗。他们日夜奋战,很快凿通了“虎过跌断脚”的石壁峰,战胜了“跌死野猫公”的猫仔峰,征服了“鸟过无处落”的刀削峰,使渠道蜿蜒伸展到了“朝晖洞”。
“朝晖洞”是九嶷渠最后、最长的一个隧洞,全长四百三十七米,都是坚硬的石灰岩层。担负“朝晖洞”施工任务的麦地公社团结大队十六名石工,在共产党员、石工队长王求贵带领下,不分昼夜地凿石放炮,工程不断向前伸展。正当隧洞凿进三十米的时候,忽然洞顶石壁破裂,出现严重塌方,隧洞全部堵塞。王求贵和战友们,一担一担地往外挑运石块和泥沙。刚挑走几担,又被倾泻下来的泥沙填满了。一连挑了几天,工程没有前进半步。这时,隐藏的阶级敌人跳出来恶毒攻击说:朝晖洞,朝晖洞,我看你们十年也凿不通,舜皇帝治不了的九嶷水,量你们也休想搞得成。
面对着阶级敌人的挑衅,干部、群众怒火满腔,斗志昂扬,大家每挑一担石块,都看作是对阶级敌人的沉重打击。一直坚持挑了二十多天以后,露出了一个小洞。洞顶上,雨水不断往下滴,碎石泥沙不断往下掉,洞中黑不见顶,不把情况弄清,就会留下隐患。王求贵手举松枝火把,攀着木梯,顶着不时坠落的碎石泥沙,一步一步往上爬,一直爬到三十多米高的洞顶上,只见裂石纵横,一块块险石悬空挂着,如不及时排除,不仅影响施工,而且严重威胁民工的安全。他和同志们商量好排险的方案。大家拿着雷管炸药,争着爬上去炸险石。连放一百多炮,终于排除了险情,战胜了塌方,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王求贵和他的战友们在隧洞里苦战了两年多,终于凿通了“朝晖洞”,把潇水牵上了九嶷山。这股水,现在灌溉着九嶷山麓的一万多亩稻田。
九嶷渠刚刚完工,九嶷、湾井、下灌三个公社的上万名民工,紧接着打响了根治潇水、冷江、东江的战斗。九嶷山下,红旗招展,炮声震天。在这场战斗中,九嶷公社根治潇水收效最大。
九嶷公社的上洞大队,是潇水三条支流的汇合处,水大流急。由于河道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每当山洪暴发,就会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沿河五个大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年代里,潇水在这里改道两次,把四十来米宽的河道,冲刷成两百多米,毁掉了一千多亩稻田和几十栋房屋,使得成百户劳动人民倾家荡产。解放后,这条河道虽然经过几次整治,仍未彻底解决问题,一遇特大洪水,两千多亩稻田仍然受到威胁。
九嶷公社人民决心根治潇水。公社党委书记陈兰清,亲自带领测量组,在山洪暴发时到沿河一带追水源,探流沙,观去向,测河床,同贫下中农商量,决定了治河方案。
一九七二年的第一天清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四千瑶、汉族社员,从四面八方奔赴治河工地。河堤清基时,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赵秀云第一个跳进覆盖着冰块的水里。在他的带动下,两百名青年社员顽强奋战,只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原计划半个月的任务。瑶、汉族兄弟团结战斗,一个多月,完成了六万石方,十万土方,使两条宽五米,高四米,长九里的大堤,屹立在潇水两旁,结束了潇水自由泛滥的历史。
九嶷山区的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