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干革命不歇脚的人——记永济县王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高鸣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03
第3版()
专栏:

  干革命不歇脚的人
——记永济县王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高鸣钟
“俺支书,人老心红,干革命,永不歇脚!这是山西省永济县董村公社王村大队的社员,对大队党支部书记高鸣钟的赞语。
高鸣钟,今年五十多岁,是个从土改时就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基层干部。二十多年来,他所领导的王村大队多次受到各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和奖励,高鸣钟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高鸣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带领干部和社员战天斗地,使王村大队不断前进。全大队一千多亩过去不长庄稼或产量很低的盐碱地改造过来了,平均每人有了一亩半高产稳产农田。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比一九五○年增长了七倍半,过了“黄河”;今年,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一季超《纲要》,达到四百多斤,秋熟作物获得丰收,其它林、牧、副各业也有很大发展。这个大队还兴办了农机具修配厂、砖瓦厂等企业,购置了拖拉机、柴油机等六十二台(部),公共积累达到二百五十多万元。
    用毛泽东思想团结“一班人”
高鸣钟经常戴着老花镜,坐在电灯下,孜孜不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反复琢磨着毛主席关于“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教导,心中考虑着一件事:最近一段时间,同他一块搞土改的一位老支委开会时常常不发言,从前那种带领社员搞生产的革命劲头变小了,对党支部的工作也不那么热心了。高鸣钟感到,要使党支部成为带领干部和社员进行三大革命运动的战斗指挥部,就必须调动每一个支部成员的革命积极性,自己是“班长”,更要帮助老支委前进。
经过了解,高鸣钟才知道,这位老支委看到村里富了,社员生活好了,产生了“歇歇脚”的念头。于是,他找到这个老支委谈心。他们一起回忆旧社会一块给地主当长工的痛苦生活。回顾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王村大队的变化,展望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谈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任务,高鸣钟语重心长地说:“干革命不能走走歇歇,干革命就要不歇脚,一直干到共产主义啊!”一席话说得这位老支委心里热呼呼的,他激动地说:“我想错了。老高啊,以前俺怎么干,今后俺还怎么干!”从此,老支委精神焕发,在革命和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鸣钟不但能热心帮助老干部,也能团结青年干部。王村大队党支部有一位青年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给高鸣钟提过意见,新的党支部成立后,高鸣钟又担任了党支部书记。这个青年干部担心高鸣钟对他不信任,因此,开会时不能敞开谈自己的看法,工作也不大胆主动。高鸣钟认识到,这主要是自己没有正确对待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于是,在劳动中,在支委会上,他主动征求这位青年干部的意见,检查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高鸣钟的行动深深感动了这位青年干部,他逢人便说:“俺老支书,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模范,也是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就这样,党支部“一班人”更加团结,有话当面说,有意见当面提,心情舒畅,生气勃勃,团结战斗。
为了不断提高“一班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高鸣钟注意组织“一班人”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三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他常说:“读了毛主席的书,办事就有主心骨,干革命就有劲头。”多年来,他克服了识字不多,工作忙,时间紧等困难,一字一句地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并联系实际,写了读书笔记。在高鸣钟的倡导和带动下,大队党支部成员读书学习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
    依靠群众战胜灾害
一九七一年六月上旬,王村大队的田野上,麦子成熟了,大秋作物正在茁壮成长,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可是,一场意外的灾害降临了。一天,狂风暴雨夹着鸡蛋大的冰雹劈头盖脑地打下来。已经成熟的麦子倒伏在地上,麦粒被拍打在泥水里;棉花、大秋粮食作物被打得只剩下秸秆。
这时候,到外地办事的高鸣钟赶回来了。这个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经受了磨练的人,望着焦急的社员群众,心里全明白了。他问大家:“社员们都好吗?”社员们说:“都好。”听到这句话,高鸣钟提高嗓门说:“只要咱们有人,地里丢掉多少,咱们就从地里拿回来多少,甚至还要拿回比地里丢掉的更多的东西,灾大,我们的革命意志要更大。”接着,高鸣钟连湿漉漉的衣服也没有换,就召开了干部会议,研究抗灾措施,组织大队干部分头深入社员群众中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整个村子一下子从沉默中活跃起来了,社员们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用高昂的革命精神,献计献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高鸣钟忍着关节的剧痛,带领大家来到地里,把打掉了的麦穗拣起来,麦粒扫起来,泥里水里的麦粒捞出来。拣回来的湿麦子怕出芽,家家户户烧起热炕,架起铁锅,把麦子烘干。经过八、九天的战斗,王村大队从泥水里捞回了八万多斤小麦,复种棉花和大秋作物一千一百多亩。这一年,王村大队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平均亩产六百多斤,过了“黄河”,总产量达到一百三十多万斤,不但没吃国家救济粮,还向国家多交售十七万斤粮食。同时,社员生活、集体储备都比前一年有显著增加。
秋收刚结束,高鸣钟又带领干部和社员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们从二十里外的中条山上拉回了一万多立方石头,整修了原来的三条排灌干渠和六十多眼土井,平整土地一千多亩,打了七眼大锅锥井,并且植树十万多株。
    为革命不图虚名
去年秋后,永济县开展了以深翻土地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王村大队由于棉花收获面积比较大,占用劳力较多,所以深翻土地的进度较慢。这时,有的干部很着急。他们说:“王村是全县的先进单位,深翻上不去,面子上不好看!”有的建议把收玉米、搞棉花的劳力压缩一下,突击翻地;有的主张降低深翻土地标准,加快进度。但高鸣钟坚决地说:“我们搞深翻地是为了多打粮食,为国家多作贡献。搞革命不是为了图虚名,更不能弄虚作假。”他们召开干部和社员大会,发动群众找措施,挖潜力,终于使深翻土地的进度赶了上去,秋收工作的进度也很快。
今年麦收后,县委在王村大队召开小麦增产经验座谈会,代表们看到王村的秋田在大旱之年长势旺盛,都要求参观。当时,大队党支部一位支委引着代表向村南走去。高鸣钟看到后,上前拦住他,要他带大家到村东去参观。这位支委疑惑不解地说:“村东的玉米没种好,让人家看啥呀!”高鸣钟认真地说:“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应该把村东玉米长得不好的原因向代表们介绍,对大家才有帮助。”
在一片参差不齐的玉米地边,高鸣钟用手刨开玉米根部,对代表们说:“为什么村东玉米不如村南长得好呢?看现象,一个根扎得深,一个根扎得浅,实质还是人的思想问题。”他详细追溯以往的教训,说:“王村推广‘三深’(深翻、深种、深锄)、‘一施’(施种肥)的耕作技术已经十年了,可有的生产队还是不认真,他们制种肥不按要求规格,把拳头大的干粪块子都撒到地里,这样不仅不能助长庄稼生长,还影响种子发芽出土。这说明我们有的社员和干部还没有树立为革命种田的思想。”通过参观,许多社、队干部受到很大启发,一致表示要学习高鸣钟这种按照科学态度办事的精神。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