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08
第4版()
专栏: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中共江苏省宿迁县委书记 郭玉珍
宿迁县地处淮北的骆马湖畔、马陵山下,原来是个易旱易涝、粮食低产的地区。从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新县委相继成立以来,全县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农业学大寨”的方向,大搞水利建设,改旱地为水田,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今年总产量比一九六八年增长一倍多,超过了《纲要》,林牧副渔都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初步改变了地瘦人穷的落后面貌。几年来,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只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经常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才能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
    要特别注意矛盾的特殊性
我是在宿迁县革委会成立的时候,调来这里工作的。对于全县农业生产的情况,我了解的很少,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当时,有人告诉我:“宿迁县两半个,中间夹着大运河,过去运东生产不如运西好,现在运东的粮食比运西多。”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呢?我首先来到运河以东进行调查。
我在运东跑了二十几个大队,同许多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问他们怎样才能改变宿迁低产面貌,很多同志告诉我:“要抓紧学大寨,强调思想政治上的路线教育;在农业技术上,必须旱改水、种水稻。”我想,这可能是改变宿迁县低产面貌的路子吧!后来,我又在纲要大队蹲下来解剖麻雀。纲要大队所以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由低产变高产,也是由于多年坚持旱改水。一九六九年春,我把自己的想法提到县革委会常委会讨论。会上,大家普遍认为,运东旱改水已经上了路子,应该加强党的领导,加快前进步伐。常委会议的精神在干部和群众中一传达,立即得到热烈响应。一九六九年运东水稻面积就由原来的十几万亩猛增到二十八万亩,并且当年就获得好收成。
运东旱改水的顺利发展,促使我想尽快把运东的经验搬到运西去。运东旱改水改出了高产,运西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那个不愿意快改呢?而且,熟路子比生路子好走,运西旱改水的步子一定可以迈得大一些。于是,我们召集了全县公社书记开会,让运东的同志向运西介绍旱改水的经验。会议期间,我与运西的几个公社书记谈话摸底,觉得他们旱改水的劲头不大。动员他们报水稻面积时,多数公社报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少。这是怎么回事呢?会后,我就到旱改水条件比较好的王集公社进行调查研究。王集公社党委书记莫大同同志带我跑了两天,数着指头算了一笔细账给我听:他们如果在一年之内大面积实行旱改水,不仅当年要开挖多条新渠道,建造几座新涵桥,难于办到;而且,管理技术、肥料、工具等等一时也跟不上来。老莫同志是土生土长的老干部,情况比较熟悉,他的话启发我考虑自己的思想是否符合实际。接着,我又在运西跑了几个公社,发现莫大同同志的意见有代表性。不少同志对我说,运西学运东搞旱改水,方向是对的,但步子一下不能迈得那样大。
运西的实际情况,同我的主观愿望发生了矛盾。我想:我在运东跑过面,蹲过点,为什么把运东旱改水的经验向运西推广时,还会碰到这样大的阻力呢?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原来我就是只注意事物的共性,不注意事物的个性。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忽视事物的个性,是无法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自己把运东旱改水的经验向运西推广时,所以会犯急于求成的毛病,就是只看到运东和运西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有迅速改变宿迁低产面貌的愿望,而没有看到运东旱改水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运西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运东大部分是薄岗地,栽插管理比较容易,运西大部分是沙碱地,栽插和管理困难比较多;运东可以自流灌溉,水利条件较好,运西水利条件较差,就是搞提水灌溉工程也要从头做起。由于运西有这些特殊性,所以运西旱改水的路子怎么走,要根据运西的具体条件,不能由领导上硬行规定。
认识提高以后,县委对运西旱改水重新作了规划,决定反复试验,分期进行。运西的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县委和运东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了两个大型电灌站,挖了两条大干渠,造了两条长距离的穿过废黄河的地下涵洞,重新整理了排灌水系,为运西旱改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搞科学实验,培养技术力量,逐步提高管理水平。经过几年反复实践,找到了运西旱改水的路子,水稻面积迅速扩大到三十多万亩,连年获得丰收,初步改变了运西的低产面貌。
    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
我们县每人平均耕地面积比苏南多,如果全部搞旱改水,不仅水利条件一时跟不上来,劳动力也搭配不开。所以,只能大部分土地搞旱改水,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种三麦、玉米、山芋、棉花等旱地作物。前两年,由于我认定旱改水是改变宿迁低产面貌的路子,是主要矛盾,就拚命抓,到处为水稻唱赞歌;对旱地作物呢,虽然没有给它列什么罪状,但对它很冷落。有时候,发现有的生产队把分配给水稻的化肥用到旱地作物上,就要批评几句;发现把分配给经济作物的化肥用到水稻上,就笑嘻嘻地不吭声,认为是对水稻的重视。这样搞了两年,水稻产量上去了,旱地作物的产量却踏步不前,有些地方甚至减了产。这是为什么呢?群众向我反映说:“这是吃了单打一的亏。”其实呢,“单打一”首先是从我这里“打”出去的。
我一心一意去抓主要矛盾,为什么会抓出个“单打一”,出现了片面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又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矛盾论》,认识到,在我们“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的时候,对于其它次要的矛盾,也不应当任其自流,而不加以解决。有时候,次要矛盾的解决,还会有助于解决主要矛盾。前两年,我用主要精力抓旱改水这个主要矛盾是对的,但只抓主要矛盾,忽视旱地作物这个次要矛盾,就是由于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理解不正确,陷入了思想上的片面性。
找到了病根,也就有了治病的办法。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的教导,在指导今年的农业生产中,县委提出了“水旱双丰收、粮棉齐增产”的口号。在集中主要力量抓旱改水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旱地作物和经济作物。这样下气力抓了一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水稻增了产,三麦、玉米、山芋、棉花等作物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以前,耿车公社党委由于受到我们的影响,也是只抓水稻,忽视旱地作物。今年,他们对水旱作物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做到抓水不丢旱,水旱双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产几成,平均亩产跨过了《纲要》,由后进跃进到先进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