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古道结新谊——中国北京杂技团访问伊朗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4
第6版()
专栏:

  古道结新谊
  ——中国北京杂技团访问伊朗散记
十一月十七日,中国北京杂技团来到了他们这次西亚和非洲之行所要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伊朗。这时,正值深秋季节,傍晚,已是阵阵寒风袭人。但是,在这以后短短的两周里,不论是在首都德黑兰,还是在古城伊斯法罕,在演出场内,或是场外,伊朗朋友友好的笑容、亲切的关怀和热情的接待,到处都使中国人民的文艺使者感到心头温暖如春。
    秋深春意浓
十一月二十日,在德黑兰的穆罕默德·礼萨国王体育馆里,当北京杂技团全体成员步入大厅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时,全场掌声雷动。七十名身穿白衣灰裙、手拿花束的伊朗女学生一拥向前,把鲜花赠给了每个成员。其中有几位姑娘,还用她们刚刚学到的一句中国话“你好”,向中国杂技演员表示亲切的问候。
中国杂技演员挥动鲜花,向观众致意,接着,把一朵朵鲜花抛向热烈鼓掌的观众。许多接到花的观众又把它传给别人,共享美好的友情。霎时间,彩色缤纷的友谊之花在观众席上盛开。这时,体育馆外,秋意已深;体育馆内,温暖如春。中国杂技演员就在这友谊花丛中开始了在伊朗的第一场演出。
演出结束后,伊朗首相助理兼体育组织主任霍贾特中将,亲自到后台祝贺演出成功,并向杂技演员赠送花篮。那七十名伊朗女学生再次涌进场地,伴随着节奏鲜明的乐曲,唱起伊朗民歌,表达她们对中国杂技演员的友好感情和热情祝贺。散场以后,还有几位伊朗青年逗留在体育馆前,手里拿着中国杂技演员转赠给他们的花朵,同中国演员亲切交谈。一位八岁的小观众同北京杂技团里最小的演员赵燕燕唱起了各自喜爱的歌。嘹亮的歌声飘荡在夜空,传播着伊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道远情谊长
两千多年前开辟的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过伊中两国经济往来,也促进过两国的文化交流。曾在中国广泛流传过的一些杂技节目,例如“口中吐火”和“用绳自缚自解”等魔术节目,就是来自古波斯。经过漫长的年代,两国杂技都有了发展和提高。现在,中国北京杂技团来到德黑兰,两国的杂技演员都很希望互相交流经验和技艺。
十一月十九日晚上,中国杂技演员在体育馆进行彩排。一位五十岁的伊朗老杂技演员带着他的三个女儿——也是杂技演员,前来观看。彩排结束后,他的十六岁的大女儿,在北京杂技团竖起的钢丝架上,表演了走钢丝的技巧。随后,她又骑上独轮车,在钢丝上表演车技。她的娴熟的演技不断博得中国杂技演员和观众的喝采。接着,这位老杂技演员的十一岁的小女儿也表演了独轮车技。北京杂技团的小演员赵燕燕和她同岁,在她表演时,燕燕拉着她的手在场上转来转去。两国演员间的这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得到了在场人士的赞赏。
北京杂技团的“狮舞”是很受伊朗观众欢迎的节目,每次出场,都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据历史记载,早在一千九百年前,伊朗使者就把狮子等动物,经过“丝绸之路”运到中国。中文的“狮”,就是由波斯文的“狮尔”一词的发音演变而来的。现在伊朗国旗正中就有狮子的形象。中国从汉朝起,人们就把狮子的形象艺术化。以后,经过多年艺术加工,“狮舞”成了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今天,它又伴随着其他中国杂技节目,为加深中伊人民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每当大小狮子在铿锵欢快的锣鼓声中,以勇猛矫健的舞姿,在场上时而翻滚、跳跃,时而摇头摆尾,时而戏耍绣球,表演各种难度较大的技巧时,演出厅内的欢乐气氛就更加浓郁。有的小观众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一位伊朗观众说:“我很喜欢看狮舞,因为它已成了伊中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古城叙友谊
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是一座约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丝绸之路(南路)”曾经过这里。在结束了德黑兰的五场演出之后,十一月二十六日黎明,中国北京杂技团成员乘车行驶约四百五十公里的路程,在暮色中到达了这个伊朗的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体育组织主任海达尔·塔基和当地体育界其他人士,专程到离市区十五公里的地方迎接杂技团。一见面,塔基主任就把花束赠给杂技团团长王笑一,并且高兴地说:“我们不久前接待了中国乒乓球队,今天又迎来了中国北京杂技团,我们感到十分高兴。”王笑一团长说:“这说明两国人民的来往越来越多,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
第二天,伊斯法罕省省长基扬普尔博士接见了杂技团全体成员。他说,伊中两国人民在历史上就有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因此,两国有许多相同点。例如,中文和波斯文中有二百七十个字发音相似。伊朗一些建筑物里的工笔画就是从中国传来的。王笑一团长说,中国杂技中一些节目也是从伊朗传入的。他还称赞伊斯法罕许多古代建筑有特殊的风格。基扬普尔省长问道:“你们会讲波斯语吗?”王笑一团长说:“刚学了几句,如‘萨拉姆’(您好)。”省长高兴地说:“好,你们从最好的字开始,这是一个表示友谊的字。”
十一月二十八日,杂技团在伊斯法罕大学的一位建筑学老教授陪同下,参观了当地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这位教授对伊中两国传统关系很熟悉。他说:“尽管两国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两国之间一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从未发生过战争。现在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了。”这位两鬓已白的老教授谈笑风生,健步如飞,带领杂技团成员们循着盘旋的阶梯,登上了一座高达二十八米的古代楼式建筑。在这座古楼前面,有一个长百米、宽一百九十米的广场。相传,古代波斯国王曾在楼上阅兵和观看马球比赛;来访的中国使者也曾在这个楼上看过马球比赛。现在,这一古迹已成为伊朗游览胜地之一。今年先后来伊朗访问的中国各代表团,都曾登楼眺望过伊斯法罕的秀丽景色。今天,杂技团的到来,又为古楼增添了伊中友谊的新的一页。
    临别仍依依
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十二月一日,中国北京杂技团就要告别伊朗朋友,前往阿尔及利亚。许多伊朗朋友临别依依,用多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朋友的情谊。为杂技团开车的一位司机说:“我很想开车到中国去看看!”旅馆的一位服务员,特地买了一些阿月浑子(一种坚果)送给中国杂技演员,他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送给你们。阿月浑子是伊朗的特产,表示我的一点心意吧!”曾在德黑兰为杂技团演出报幕的一位学芭蕾舞的伊朗女学生,在几天的相处中,同中国演员结下亲密友谊,她学了不少中国话,如:“您好”、“再见”、“身体好吗”、“友谊”等。中国演员也向她学习波斯语。在杂技团离开德黑兰去伊斯法罕前夕,她同她的母亲来到后台,洒泪送别。三天后,当杂技团返回德黑兰,她见到中国演员时,就象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对中国女演员说:“在你们离开德黑兰期间,我做梦都想你们。”在杂技团离开伊朗时,她们母女又到机场送行,并且把刚刚洗印好的几十张她们自己的照片分赠给中国女演员。她们一边流着泪,一边拥抱中国女演员说:“真舍不得你们走啊!”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中国杂技演员为伊朗观众表演狮子舞。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