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记大连工学院的几位老教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2-12-15
第3版()
专栏:

  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
  ——记大连工学院的几位老教师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大连工学院的老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意气风发地战斗在教学、生产、科研的各个岗位上。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向工人学习,并带动青年教师共同前进。
    坚持到实践中去
去年年初,水利系副教授侯穆堂,接受了参加红旗造船厂船台的设计任务。五十多岁的侯穆堂认识到这是党对自己的关怀和信任,决心利用这个机会到实践中去,向工人群众学习。到了造船厂,他负责一个“加强区”的设计工作。这方面的设计,书本上有论述、有曲线,他在课堂上也讲过多次。但是面对工程实际,他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用了。要确定船台“加强区”的范围,就得先知道船体下水时“前支架压力”的大小,照书本上说,是按船体重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来计算。这么粗糙的数据怎么能准确地确定压力的大小呢?后来,他认真和工人们一起讨论、研究,并通过实际调查获得了一些实测数据,才使“加强区”的设计更为合理。现在,这个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已成为他们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一个项目。
从这以后,侯穆堂更加自觉地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注意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观。去年八月,辽宁省绥中县人民要在藏锚湾建设一个渔港。担任设计的技术人员带着规划图纸到大连工学院征求意见。侯穆堂和同志们坚持到现场去调查。一到藏锚湾,侯穆堂就和同志们步行十几里路去看工地的采石场,只见工人们攀悬崖、爬峭壁,抡锤挥镐,劈山炸石。这一派紧张战斗的情景,使侯穆堂心潮翻腾起来:几里长的防波大堤块块石头都是工人们亲手开采,如果图上随意错画一条线,工人群众该多流多少汗啊!一连几天,他翻山越岭,看河口,测流沙;乘坐舢板,查礁石,探水位;和老渔工交谈,同建港工人讨论。通过反复调查,他和大家根据具体条件,提出了一个合理建议。工地指挥部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使工程比原设计节省投资一百二十万元,工期可提前半年完成。
    虚心向工人学习
机械系刘培德是一位教了十几年刀具课的老教授。不久前,他接受了刀具课教材的编写任务。他和教材编写组的同志一起深入工厂和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和学习。一天,刘培德来到旅大市科技组,工人师傅陶永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自己过去在工厂编的一本《先进刀具汇编》提供给他作为编写教材的参考。刘培德拿起这本书,心情沉重起来,一件往事浮现在眼前:
那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陶永才这位原来在工厂工作多年的老车工,曾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人的发明创造,编写了这本《先进刀具汇编》。旅大市科学技术协会把这本书的初稿转交给刘培德审阅。当时,刘培德只粗略地看了一下,认为“理论性不强”,就把原稿退了回去。
回想往事,刘培德深感内疚。陶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多到工厂做些调查,还介绍他参加市里举办的先进刀具报告会和技术革新协作队。陶师傅的鼓励和帮助,使刘培德增强了编好教材的信心。在工厂调查中,工人师傅手把手地教他磨刀,搬出各种刀具给他看,给他做刀具切削表演。刘培德从一点一滴学起,为编写教材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刘培德从这些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取材加工,很快把刀具教材编写出来了。
    热情帮助青年教师
今年四月,根据染料教研室党支部的决定,化工系教授、共产党员侯毓汾和青年教师、共青团员赵德丰,去上海染料化工五厂调查生产情况,编写教材。出发前,党支部再三叮咛侯毓汾要同青年教师互帮互学,以老带新,共同进步。她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
下到工厂,侯毓汾针对赵德丰专业知识不足、外文基础差的情况,帮他订了学习规划。白天,她利用在工厂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为赵德丰讲解《还原染料》、《分散染料》两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晚上,她就耐心辅导赵德丰学习英语。她还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赵德丰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只几个月时间,赵德丰就掌握了两门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和实际运用的知识,英语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为了培养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侯毓汾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赵德丰。一次,赵德丰在做一项染料合成中间体试验时,将投料量的比例弄错了。侯毓汾发现后对赵德丰严肃地说:“一个小实验中如果相差几个毫升,实际生产中就可能相差几吨,会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革命工作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啊!”在侯毓汾的严格要求下,赵德丰注意克服了马虎大意的毛病,政治和业务水平进步都很快。
侯毓汾也很注意虚心接受赵德丰对自己的帮助,学习青年人身上的长处。现在,这两位教师,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前进。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